红网双清站9月21日讯 (通讯员 谢青海) 金秋季节,笔者慕名来到被誉为“花果山”的双清区莲荷村,宛如置身公园,花卉苗木迎风摇曳,紫薇树上鲜花怒放,农家乐里客来客往,在惠农政策的推动下,该村成为风景如画、生活富裕的全市花卉苗木第一村。近10年,该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3.1倍,成为农民受惠最多、幸福指数最高的10年。
10年前,双清区城乡差距大。从2003年起,双清区区紧紧抓住国家、省、市惠农政策叠加机遇,在落实惠农政策上坚持做到“只加码不打折,只抢先不拖后,只扩大不缩水”,施惠于民,倾力解决农民负担、就学、就医以及出行等重点难点问题,建设幸福家园。
“一取消一发放”政策,农民节了支增了收。2005年该区率先在全市取消农业税费,农民彻底结束了缴纳“皇粮国税”的历史,每年为农民减负120万元,并为农户发放粮油、能繁母猪等各类补贴。在此基础上,区政府还拨付1748万元涉农资金支持农业发展。
“两免一补”政策,让农村孩子轻松优质就学。近5年,该区累计免除学杂费 4700余万元,补助总额79 万元,11.9万人次受益;5年里共选派256名优秀教师到农村任教,并长期开展城乡学校对口支教活动,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投入3500万元改善农村办学条件,比城区学校基建投入高出一倍多,如今农村也建有乡村少年宫,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一增一减”政策,让农民看得起病。2008年起,该区实施新型农村医疗合作,农民看病有了报销,受益者达169724人次,住院报销金额 1359.35万元,2012年住院补偿率57.08%;去年还进一步深化医疗体制改革,在6个乡镇63 个村的医疗机构中,全面推行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实现100%覆盖,基本药物降价3成以上,每年可为农民节省医药费用约100万元。
与此同时,该区还针对农民出行、文化需求、社会保障方面问题,用活用足政策为民谋利。2006年该区抓住村村通工程的机会,几年间总投入4500万元,水泥硬化村道160公里,村道硬化率100 %,不少村还筹资硬化了通组道路;文化惠民将着力点对准农村,全区所属的6个乡镇和63个村均建有乡镇综合文化站及农家书屋,渡头桥镇还建成全市首家农民健身广场;保障能力大幅提升,农村养老保险从2009年起步,累计发放养老金1530万元,同时还为农村特困人群构筑低保网。
[编辑:赵绍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