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家乡的变化

来源:红网双清站 作者:周其 编辑:邓淦文 2021-04-28 15:22:52
—分享—

我的家乡在邵阳县长乐乡渡头村和花江村接壤处,因有花江小溪从院中蜿蜒穿过,顾名思义被外人称为花江周家。花江周家环境独特,西、北、东三面临于郝水河畔,群山环绕,山清水秀。院中下段300米,溪宽水深,溪水漾漾,鹅鸭成群,戏于水中。整个周家院子犹如一个碗碟,满江碧透的溪水就盛装于碗碟之中。

我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村里人能吃上白米饭的家庭都很少,更不要说能吃上肉了。我家是个“半边户”,父亲在乡村小学教书,在当时农村人的眼中,算是比较好的家庭了,毕竟父亲是吃“国家粮”的,有固定工资,但即使这样,我们一家四口每月只分到八十斤谷,一年四季吃的也是半年米饭半年杂粮。好在土地肥沃,土里种出的红薯土豆,也能抵上半年粮,不然能不能挺过那些青黄不接的季节,还很难说。

那时候村子是一溜黑的土砖瓦房,也掺杂些老祖先留下来的木房子。印象中稻草的功能发挥到了极致:牛吃、烧火、当床垫、最奇葩的还能当瓦用等等。但稻草毕竟是草命,弱不禁风。当瓦用时,遇到小风小雨,那是没有问题,但如果遇到大风大雨,必须要准备几个桶、盆来接水,否则家里就没有干的地方。我记得最严重的一次房子漏雨是在晚上,雨水直接从稻草中的一处滴落在床上,那时候我已睡觉,为了不湿了被子,母亲急中生智,把一个脸盆放到了我睡觉的被子上。开始时还很悦耳,叮叮当当,后来就不好了,水越来越多,越来越重,我感到了压迫,极不舒服,在半睡半醒之间,往里一个翻身,满满的一盆水,全部倾倒到了床上。

那时候穿的衣服,色彩也非常单调,大都是用蓝卡叽布做的,以灰、黑颜色为主,有的补丁套补丁还舍不得丢,老大穿了,老二接着穿。如果哪家新买了一件的确良的衬衫,足可以让村里人羡慕一阵子。

我家乡引以为豪的有一口清澈甘甜的古井,古井边上有一棵两人合抱的飞花树,树冠把古井完全遮盖着,好事者在井边石板上刻上“五子飞”棋盘,还安放了几个圆圆的石礅。人们在树下乘凉,折几根树枝当棋子,就可以悠闲地下起棋来。这里是桃花坪通往黄亭市的必经驿道。古井就坐落在这茶马古道旁,在方圆几里颇有名气,从不干枯 ,纯洁冰凉,口感细腻。南来北往的人路过这里,都要坐下来歇脚乘凉,喝上几口纯净的古井水。这口井不仅养育了周族人,也养育着附近两个村的人。干旱年份,连几里外杨屋渡的人都来挑担井水。因这井水冰凉冰凉的,大热天喝了不易中暑。傍晚,担水的人群络绎不绝,隔老远就能听到扁担挑水吱呀吱呀的声音,倒成了一道农村风景。水倒是好水,冬暖夏凉,入口甘甜,是从地底深处的石缝中流出来的。位置也恰好在村子的中心地带,每天早中晚,村人都要用木桶或铝合金的水桶到井口去挑水,那时候家家都有个大水缸,人多的家庭要往返几次,才能保证日常生活用水。即使现在全部用上了自来水,但这口井还在。2019年村民自筹资金进行大翻修,主井一口,下面接连还有两口副井。院子里一些老人还去古井提水喝,说比自来水好喝。

你看,一幢气派的三层半小别墅映入眼帘。外墙上的瓷砖,大门口的两扇不锈钢门,光亮如镜,折射出这个时代的前世今生。院子内的马路边,停放着一辆崭新的北京现代轿车。这是堂弟的家,看得出来,堂弟的生活水平,肯定达到了小康水平。我于是半玩笑半好奇地说:“老弟,这几年混得不错嘛!”堂弟说:“这个不足为奇,现在村里家家都有别墅有轿车!有的还是豪车。”

堂弟对我说,早先几年,他也在外面打过工,主要是去一些工地上搞建筑,收入不稳定,而且很辛苦,日晒雨淋的。后来随着政府对新农村的扶持力度加大,村里把一些闲置的土地,集中起来管理,然后承包到户,划片耕种,实行种、养、产、销一条龙配套协作,于是他就回来干了。这些年,村里还成立了电商合作社,建了微信群,加强了信息交流,在家的在外的,资源共享,互帮互助,分工合作,干得很顺畅。他回到村子后,承包了几十亩土地,在家里搞起了种植业,以种菜为主,兼养些鸡、鸭,产品很受城里人的欢迎。有的客户在电商平台或微信上直接下单,有的已变成了固定客户。前两年,每到周末,还经常有城里的客人,亲自开车来这里摘菜、买菜。去年受疫情影响,城里来的客人要少一些,但收入依然在增长,所以才几年的时间,钱包就开始鼓了起来。

听了这话,我连连点头,在我打工的城市,也是日新月异,一天一个变化。高架桥,环城路,一圈又一圈,层层扩展,形成了强大的活力。

正说话间,一个女人牵着一个小孩的手走了进来,他对那个女人说:“大哥来了。”女人冲我一笑,叫了声“大哥”。然后再要小孩叫我“伯伯”。堂弟说:“这个小孩是老二,老大在县里读高中,原来只想生一个的,现在经济条件好了,压力较轻,又加上国家放开了生二胎的政策,所以他们又生了一个,也算是响应国家号召。”堂弟快乐地笑了笑。

晚饭后,马路上的路灯亮了,桔黄色的灯光,把村子衬托得炫目多彩,于是我提议和堂弟去沿马路上走走,一幢幢气派的小洋楼,取代了曾经低矮的房屋。一条双行的沥青马路,在两旁的水稻田中间盘旋穿插,路旁的太阳能路灯,似乎已成为现代化新农村的标配。我看到家乡翻天覆地的变化,一种幸福感油然而生……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双清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