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夷水雅韵

来源: 作者: 编辑:赵绍君 2018-11-16 10:48:14
—分享—

  夷水雅韵

  ——读车晓浩散文集《夷江春水》有感

  ■唐泽明

  身在他乡为异客,千里之外收到家乡作家车晓浩寄来的散文集《夷江春水》,高兴的劲儿无异于人生四大乐事之一的“他乡遇故知”。看到封面上春意盎然、山水一色的夷江风光,我的思绪飘向了远在千里之外的故乡:夷水悠长,金岭巍峨。我真想抖落世俗的风尘,与晓浩兄结伴,读夷江的春秋,看崀山的云烟。

  说实话,近些年我很少完整地看过一本书了,老眼昏花是个自我安慰的藉词,工作繁忙也是个主要原因。而《夷江春水》却是个例外,一口气,而且是一字一句地读完20万字,这应归功于乡情和友情的驱使,更重要的是晓浩兄精致的文字以及他对自然、人生的感悟深深吸引了我。

  晓浩兄原来出版过一本散文集《凤凰情结》,《夷江春水》是第二本,其中收录的文章大多在《朔方》《散文百家》《湖南文学》《湖南日报》副刊等报刊杂志发表过,好些文章还在国家、省、市的比赛中获过大奖或被编入散文选本。《夷江春水》分五辑:上善若水、咀嚼生活、江山如画、情义无价、流水年华。这本散文集既是他笔耕不辍的一个阶段小结,也是他抒发情感的一个载体,父母情、乡亲情、老师情、同学情、文友情跃然纸上,如夷江之水,脉脉含情。

  新宁是个明艳动人的地方,那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充满诗情,孕满美丽。晓浩兄的父亲是常德人、母亲是益阳人,因为爱情,他们与美丽的崀山一生相约,在新宁落地生根,开枝散叶。晓浩兄出生于斯、成长于斯,夷江水滋润了他的才情,更难得他秉承了先祖车胤“囊萤照读”的坚韧和毅力,一路砥砺前行,终于以流光溢彩的文字照亮了人生之路。

  读晓浩兄的散文是一种精神的享受,常常被他描写的意境所吸引,一处平常之景,却被他描述得细腻感人。《山中月》中,他写崀山深冲的月色,不着人力,妙手偶得。“此刻不是初春,没有万物律动的萌芽,亦无作物拔节的蓬勃,听不到春鸟求偶的啾鸣声。但此事此际山中寂寂无人,唯有清泉流于石上,松风游于林间,高天的明月像一个从不生锈的银盘,照彻寰宇。”何谓意境,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袁行霈教授在《中国文学概论》中指出,“意境是指作者主观意志、情感与客观事物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简单来说,“意”指的是思想感情,而“境”指的是文中所呈现的画面,两者紧密结合形成了散文的意境,是一篇散文的精神所在。《山中月》通过比拟的手法,层层铺垫,塑造出一个“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的意境。此情此境,让作者和读者皆有所悟:“面对人生中一些难以企及的欲望,能够心如止水、恬然自得,知足常乐,是一种明智;看淡功名,轻觑利禄,笑对成败,是一种境界”。这样的叙述方式被他运用得游刃有余,《感悟夷江》《梅溪》《蓝月亮》《绿染柳山》等篇目中,都是寓情于景,令人遥襟俯畅,逸兴遄飞。

  夷江是新宁人的母亲河,她从广西兴安的猫儿山肇源,涓涓成河,甚至,她从更遥远、亘古的历史中奔流而来。从《夷江春水》的字里行间,我分明感到不息的夷江澎湃着晓浩兄的血脉,根深蒂固地支撑起他仰望星空的梦想。

  夷江滋养了晓浩兄,他对夷江的感恩之情也是溢于言表:夫夷江像一位慈祥的母亲,是她见证了我的成长过程,分享了我的喜怒哀乐,是她鼓励我藐视困难,建立自信,勇往直前。

  夷江是有故事、有灵魂的,《夷江春水》也是有生命的。

  (作者简介:唐泽明,1968年出生于湖南新宁。作品散见于《红豆》《广州文艺》《小小说选刊》《作家导报》《东莞日报》《东莞文艺》等,东莞市作家协会会员、东莞市长安文学会副秘书长。)

  [编辑:刘恩权]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双清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