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到我家自行车,想起改革开放前的光景:出门全靠两条腿。我出生在邵阳县金称市镇。改革开放前那里没有公路,没有车辆,到县城办事、读书、就医等全靠两条腿。
1978年改革开放后,从县城塘渡口到金称市的公路开始修建了。公社把任务分到各生产大队,再由生产大队分到各生产队。那时没有挖土机、推土机、压路机,乡亲们手拿锄头,肩挑粪箕,按照勘察设计的线路,一锄一锄,一担一担,经过几十个日日夜夜,修通了能过汽车的黄沙公路。
公路修通后,短期内没有开通湘运客班车,公路上只有几台拖垃机来回运送货物。公路沿线很多人买起了自行车,我也买了一台。用自行车代步,快捷方便。我骑着它从县城跑到市里,见到了城乡道路交通大发展。我逢人便讲“改革开放真是好”。
1988年,我和妻子由于工作变动,全家迁居县城塘渡口,租住在大桥东头。见人多,车多,大桥两头经常堵车,我主动当起了疏通交通的志愿者。一切都很顺利,只有个别司机因我不是交警,不听指挥。我前去县交警大队反映,得到领导们的大力支持,并很快给我拍照办理了“道路交通安全协管员”证件,加盖“邵阳县公安局交通警察大队公章”,从此之后,只要哪里车辆堵塞,我就佩戴证件赶去疏通。
2002年我退二线休息,2005年县交警大队聘请我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我搜集全县交通事故案例,制做警示牌,刻录光盘,把交通安全宣传进社区、单位、学校、家庭和附近农村。2006年,在邵阳县交警大队大力支持下,我办起了全市第二个“交通安全警示教育基地”(市交警支队办第-个)。“基地”主要通过展示事故现场照片等作为警示图片,对司机进行“再教育”,对中小学生进行“养成教育”。
我是道路交通安全的积极参与者,更是见证者。2009年我举家乔迁邵阳,无论烈日还是雨雪天气,我都能见到交警坚守岗位指挥车辆。近几年车辆猛增,红旗路、城北路、东风路等路段严重堵塞,多次召开会议后,终于找到应对措施——“双向通行改单向通行”,即在规定线路,除公交车外,所有车辆一律单向通行。
事实证明,这个举措对于破解城区交通拥堵难题很有成效。
近10年,市交警支队带领班子人员从严治警,狠抓道路交通安全,提升责任意识,预防交通事故,我为他们点赞喝彩!
[作者:陈峰 编辑:刘恩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