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逄维维
“池塘的水满了,雨也停了,田边的稀泥里,到处是泥鳅。天天我等着你,等着你捉泥鳅。大哥哥好不好,咱们去捉泥鳅。”每当唱这首歌,我脑海里油然浮现的是儿时和大哥一起捉泥鳅的情景——
秋季,稻田放水后,在田里玩了一春一夏的泥鳅们,将顺着水流游向小河,然后回归大江。这时,我家大哥就会在小河沟上垒砌一道水坝,安好细眼筛子,拦截泥鳅。
泥鳅有自己的生活规律,多在后半夜密密麻麻地挤在一起,懒与游动,于是大哥就会带着我拿着桶和手电,悄悄下河。这时躺在网里呼呼睡大觉的泥鳅就成了哥哥的战利品。
每个秋天,大哥用水桶挑回家的泥鳅,都要用大缸来装。
泥鳅装满缸的时候,妈妈就会倒进一些大粗盐粒子,迅速盖上盖子,只听缸内翻江倒海,地动山摇,好久后,等缸里不再有声音的时候,妈妈就把泥鳅捞出来,晾在盖帘上,拿到太阳底下暴晒,等泥鳅干透,妈妈就会把它们小心翼翼地装进面袋,扎牢口,吊到老鼠够不着的棚顶。这就是要陪伴我们一家人整个秋天,冬天的荤菜了。
我们最爱看妈妈做泥鳅钻豆腐了。
每当听到卖豆腐的哟呵声,大哥就会兴奋地提醒妈妈,“卖豆腐的来了”。,妈妈就会放下手里的活,乐颠地去买白嫩的豆腐。
我和大哥就迫不及待地围在灶台边,看妈妈把豆腐用刀切成十字,放进冷锅的中间,加入冷水,再把缸里的泥鳅捞出放进锅里,盖上锅盖,烧火。我和哥哥咽着口水,围坐灶台边,等泥鳅出锅。
妈妈说;“泥鳅钻豆腐,全在这火候上,火大了,泥鳅还未来得及钻,就被烫死了,火小,就会像温水里的青蛙,煮死也不会钻豆腐,所以水的温度很重要。”随着水温的变化,只听锅里一阵噼里啪啦地响,锅盖被顶了起来,我赶紧摁住锅盖,兴奋地叫道,泥鳅在钻豆腐了,泥鳅在钻豆腐了……不一会,锅里就风平浪静了。
这时,妈妈会打开锅盖,只见一条条泥鳅或露着尾巴或露着头在豆腐外,身子在豆腐里,也有没钻进去,在水里的,妈妈这时就会放入熟油,生姜,大蒜,盐等调味品,开大火炖至10分钟后,一锅热腾腾香气扑鼻的泥鳅豆腐汤就会被我经过嘴、舌、喉、胃,分解到全身各处,营养我全身的每一个细胞,大哥就会开心地说,“小馋猫,慢点吃别烫着嘴,没人和你抢。”
在我即将踏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的前夕,大哥意味深长地对我说;“别看泥鳅个头小,但它很有钻劲,在泥土中能巧妙的避开各种坚硬之物,找准方向生存,别看泥鳅天天在黑泥中钻来钻去,但它的身体却不带黑泥,像莲花一样出淤泥而不染,泥鳅是很会适应环境的,能在各种恶劣的条件下生存,哪怕在黑不见光的的黑泥里。”
原来一直在默默爱着我关心着我的大哥,希望我踏入社会后能走好走稳脚下的每一步,要用“泥鳅精神”,适应环境,钻研业务,廉洁自律,创造性地做好工作。
我在异乡的写字楼里,一遍又一遍地听着《捉泥鳅》这首歌,眼前浮现出的全是大哥和我一起捉泥鳅的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