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秀云
那天,在电视上看到查干湖冬季捕鱼的盛况,想起小时候在老家春节前抽鱼塘捕鱼的情景。
我的老家在山东省梁山县,古称八百里水泊。现在八百里水泊已经退去,境内依然河汊纵横,湖沼遍地。仅我们村子,就有四五座水塘。以前农村的水塘基本都是由集体所有,每年春季放鱼,到了年底,村里会把养了一年的鱼从池塘捞上来,过个年年有余、欢快的春节。那时候,我们村里的年味,是从开始抽鱼塘捕鱼的日子算起。
一般在腊月初,村子里的负责人就开始准备捕鱼了。人们常说:吃鱼没有捕鱼香,这话一点不假。捕鱼的消息一出来,全村的老老小小都被动员起来,人人兴高采烈,真是热闹非凡,宛如参加一场盛大的节日演出。
在捕鱼的前一天,如果水面结了冰,人们就会砸开一个冰窟窿,用抽水机连夜抽水,将鱼塘的水尽量抽浅一点。从打算抽水那时起,村庄里的大人孩子就开始期盼。那时候生活困难,一年到头吃不了几次荤腥,有鱼吃了,终于可以打打牙祭了。塘水就如孩子们内心的欢乐一样激动地往出涌。
待到池塘里的水渐渐少了,鱼儿们顿时没了往日水中闲游的淡定,争相拥挤,乱成一团,草鱼喜欢横冲直撞,鲢鱼急躁地在水面跳个不停,鲤鱼、鲶鱼一股脑往淤泥里钻,尾巴在外面不停晃动,把黄黄的泥浆水溅得老高,十分热闹。
然后四五位专业捕鱼人穿上雨靴和防水衣,踏着深至腰部的塘泥,弯着身子沿着池塘旁边开始放网。渔网在浅水淤泥中行进的非常慢,池塘里的淤泥很厚,捕鱼人举步维艰。“你那边收过来”,“你拉高点”,“走太快了,慢点慢点。”他们互相提醒。岸上的人迫不及待地问:“有大的没有?”捕鱼人比划说:“有这么大的。”不一会儿,渔网便牵成了一个矩形,最后收网的时候,大鱼小鱼都在绝望地挣扎,不时地跃出水面试图逃脱。塘埂四周,到处都是大人孩子的欢呼声。那些渐渐失去水的鱼儿,则在我们的欢声笑语声里跳得更高了。
一网网的鱼儿从塘里拉上岸,撒在地上,大的、小的、长的、短的,蹦蹦跳跳,应有尽有。鱼鳞闪着银光,把男女老少的眼点亮。捞上来的鱼儿还要分类,很小的鱼扔到水里继续养,留着来年再捞,这就是所谓的“年年有余”。对于大部分的鱼,村里会拉到集市上,卖的钱归集体所有,少部分则按照鱼的大小、品种搭配后,过上称分给各家各户。
晚上,许多人家开始杀鱼。母亲把新鲜的小鱼收拾干净,到地窖里拿几根自家种的萝卜,再到园子里扯几棵香菜,煨一锅鲜鱼汤。或者把小点的鱼腌一会儿,挂上面糊,放到油锅里一炸,做成美味之极的炸鱼。于是,鱼香从院子里飘了出来,村子上空弥漫着浓浓的年味儿。
对于那些大鱼,人们现在还不舍得吃。母亲将大鱼洗净处理好,撒上盐,放到盆里。到了年初一,便会有一道红烧鱼放在整桌菜的最中间,那是我最期待的一道人间美味。
现在想来,那时的每一条鱼,都是一团火,足以让我忘记冬日的寒冷,温暖着那贫瘠、苍白的儿时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