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扬桂
史上邵阳的书香门第,人们熟知的有金潭魏氏、岩口铺车氏、罗洪邹氏、大甸邓氏、五峰铺蒋氏等等。然而,这些都是明清以后形成的书香门第。唐代邵阳出了个咏史诗人胡曾,但胡家并无书香世代延绵的记载。邵阳历史上第一个书香门第,当属宋代紫阳的周家。
这个紫阳,不是隆回县城对河那个紫阳,而在今邵阳县的塘田市。宋代紫阳周氏三代进士的佳话,至今塘田市传颂。这三代进士是周仪及其儿子周湛、孙子周钦。
周仪从小聪明好学。在塘田市的紫阳山上,有一个幽深的石洞,洞临资水,景色秀美,洞内冬暖夏凉,是个读书的好地方。周仪以石洞为书斋,苦读数个寒暑,终于学业大进。
宋太宗雍熙二年(985年),周仪中了进士。宋以前的邵阳,“不与中国通”,思想闭塞,文化落后。周仪高中进士,破了邵阳的天荒。就在他之后,邵阳籍进士也寥若晨星。明末武冈人潘应斗《宋元明进士题名记》上说,自宋雍熙至明崇祯癸未,700年里邵阳只出了15名进士,他们是宋代周仪、周湛、周钦、李友直、彭宠、唐日晋、洪晔、旷、袁晃、元代唐以森,明代于子仁、刘敬、林壁、曹一夔,潘应斗。这15人中,排在前三位的就是塘田市周家祖孙。
周仪中进士后,官至谏议大夫,专门给皇帝出主意、提意见。他“风骨峭厉,遇事敢言”,时称景祐直臣。年老退休后,他不在京城享清福,回到故乡,在幼年读书的石洞旁边建立书院,每日讲学其中。到明代成化年间,书院正式命名“谏议书院”。周仪言行必依礼法,乡人都喜欢和他交游,特别是他将祖遗田产,悉数分赡族人,深得人心。
宋代建炎四年(1130年),诗人陈与义携夫人周氏来岳家塘田避乱,写下《书堂石室铭并序》,记述了周仪在石洞读书、科举取仕的故事。
宋真宗天禧三年(1019年),跟随父亲在京城开封就读的周湛,以邓州籍举子身份参加殿试,考取进士。由于未用祖籍,《宋史》称周湛为“邓州穰人”。
周湛先后在多个岗位任职。为官一任,他必造福一方。在戎州任上,针对当地人有病不医,而是求神拜鬼,周湛寻索古方,刻在石碑上,教人治病。任职广南东路时,他发现有人拐卖外地人口至广东,便设法救出被拐男女2600人,资送他们回家。任职京西路(今河南洛阳)时,发现邓州每年征调民工数十万修水利,但民众毫不受益,他奏请朝廷取消征调民工之事。任盐铁判官时,他看到三司帐目烦杂,官吏从中作弊谋私,他清理帐目,完善制度。在江南西路转运使任上,州县案牍管理混乱,且多有丢失,造成积案久拖不决,他为案卷编号排序。此法得到朝廷推广。他见百姓四处躲避徭赋,便理出“诡名挟佃”诸事,允许百姓自报公议,查出隐瞒的财产三十万。任夔州路转运使时,见云安军(今四川云阳县)盐井居民被岁赋逼得家破人亡,他为居民减少盐税、省去柴草。
周湛为官清廉,赴任江淮制置发运使时,仁宗告诫他:“不要把受贿的财物运回京城。”周湛惶恐地回答:“臣蒙圣训,不敢苟附权要,以谋进身。”周湛处事干练,每到一地,喜欢条陈利害,前后处理麻纱事务数十百件。在江淮制置发运使任上,他发动三十万民工,将安徽安庆东段的长江险滩,开挖成十里长的平坦河道。
周湛也很有个性,担任度支副使时,“有关部门”派来35名转运物资的官吏,按老规矩,他只管安排工作就是,但他却对他们进行考核,将不称职的退了回去。朝廷派他出使契丹,他借故辞而不行。
襄州(今湖北襄樊市)人多以竹木为屋,年深日久,房屋侵占了官道,而屋檐连着屋檐,又多次引发火灾。周湛到任襄州知州,将违章建筑一律拆除。此举得罪了个别有权势的拆迁户,他们向提点刑狱官李穆告状。李穆向朝廷禀报,说周湛拆除民房,侵扰百姓。朝廷未经查实,就将周湛调去相州(今河南安阳市)任知州。右司谏吴及向皇帝上疏:“周湛拆除民房,是为国家办事;禁止私人侵占国家利益,是主事官的职务所在。况且听说周湛是在公布政府规定后奉法行事,百姓知道错了,并不曾告周湛。向李穆诬告周湛的,是当朝权贵夏竦,因他在这里的住房、店铺最多。”吴及的上疏是否起了作用,《宋史·周湛传》未作交代,只提到“未几卒”,可见,周湛是死在相州知州任上的。
史书称周湛为人轻率简慢、不稳重、少威仪,作为官场中人,这或许是一道“硬伤”。然而,这正是他随和平易,不摆官架子的优点。
周钦,周仪之孙,宣和六年(1124年)中的进士。他性情刚毅,勇于为义。宣和初年,他还没有做官,听说武冈军所属新宁、城步苗民准备起义,他独闯苗峒,劝说苗民。苗民为他的举动感动,争相宴请他。周钦也不客气,跟苗民一样坐在地上大块吃肉大碗喝酒。酒足饭饱后,与苗民距离拉近了,他开始讲明行事的祸福,说得苗民心服口服,一场干戈化作了玉帛。这事传到朝廷,朝廷论功行赏,提拔周钦为武功大夫,任德州(今山东德州市)知州。靖康之难时,周钦率兵勤王,战死沙场,作了“烈士”。
周氏书香门第传承了唐末宋初的尚武任侠之风,周仪血气方刚,周湛善于射弩,周钦胆大勇武,祖孙三进士,都是文武全能。
(作者系省作协会员、文史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