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扬桂
去隆回周旺铺打听得寿亭,即使上了年纪的老爷爷老奶奶们,也没有几人能说出个子丑寅卯来,而对中青年人来说,更是闻所未闻了。然而,周旺得寿亭却以其独特而深厚的人文背景,被载诸道光年间出版的《宝庆府志》。
当年为府志采写《得寿亭记》的,是宝庆(今邵阳)新化人杨太灏。此人在道光五年中举,担任过长沙府掌管教育教化官员,他同时还写过白水洞、龙山竹界冲、神滩渡亭等宝庆名胜古迹。
周旺得寿亭能够载入府志,不仅得益于采写者的举人身份,更多的因素还是与建亭者周明亮老人的善行义举相关。架桥修亭本身是造福大众的善事,而周明亮更是远近闻名的大善人。同一部《宝庆府志》在“善行传”中,列举了周明亮经商致富后扶贫济困的桩桩善事。比如,他把自家的田地无偿提供给贫困乡亲耕种,不收人家半粒租谷;又比如,本族父辈某甲去世后没有儿子继承家业,某甲唯一的侄子流落在湖北,别人都打某甲的财产主意,只有周明亮把他侄子寻了回来,将自己代管的某甲财产,如数归还其侄子。再比如,周明亮堂舅刘某的孙子,没有能力娶妻,他掏钱为其聘娶了妻室;还比如,周明亮的生意伙计某乙无子,某乙去世后,周明亮为其过继了一个儿子,将合伙做生意的利润分文不少地交给其继子。对熟人如此,对陌生人也不例外。一个陌生人穷得把儿子卖了,周明亮代他付了赎金,将卖出去的儿子赎了回来。这位一辈子做好事的大善人,七十古稀之年,在周旺铺上街口,即现周旺中心小学处建了一座茶亭,并专门购置良田五亩,店铺一栋,以田租和店铺的经营收入,作为茶亭的香灯茗饮费。
亭名“得寿”,颇具人生哲理,是周旺得寿亭能载入府志的又一重要原因。“得寿”之名,杨太灏说是来源于春秋隐士荣启期之语。相传荣启期精通音律,博学多才,且很有思想,但仕途不畅,常常“鹿裘带素,鼓琴而歌”。孔子游泰山时,在野外遇见衣不蔽体的荣启期,边弹琴边唱歌,一副怡然自得的模样。孔子问他为何如此快乐?荣启期答道:“天生万物人为贵,我得为人第一乐;男尊女卑男为贵,我得为男第二乐;有人出生便夭折,我得高寿第三乐。”孔子点头称“善”,夸荣启期是“能自宽者”。荣启期的这个典故,是“知足常乐”人生哲学的缘起。
周明亮正是这样一位知足常乐的“道德模范”。他幼年丧父,前半生贫困潦倒,但安贫乐道,事母至孝;后半生大富大贵,却为富不奢,行善积德。有德后代旺,有德寿自高。周明亮享年七十五岁,在当时可谓高寿了,他的两个儿子后来都做了国子监生。
得寿亭的规模也是值得称道的。据目睹过该亭的周旺耆老回忆,得寿亭矗立于周旺老街口子上,亭正中是街道,进街出街都从亭中穿过,两边是店面、守亭者的住房,还有菩萨神位,各有三个门面那么宽。土改时,人民政府把凉亭略作改造,安置几户无房户住了进去。
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历经百余年风雨的得寿亭,在一个无风无雨的日子里突然倒了一堵墙,压死了住在亭中的一位陈姓老人。知情者说,这位陈姓老人只有一个女儿,没有儿子,他之所以被压死,是因为制售假银元害人的报应。陈老头的死,昭告世人,缺德事是做不得的,做人就要做周明亮这样的有德得寿之人。这样一来,倒了一堵墙的得寿亭,却平添了几分灵气。再后来,得寿亭被拆除,其地被扩建周旺完小所占用。
(作者简介:陈扬桂,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湖南省作协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