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正平
30多年前,我曾在湘西南边陲飞跃公社的一个大队农场当知青。那时正逢十月初期,桔子已陆续成熟,从我们农场到公社,有一条机耕道(可行走拖拉机和板车的乡路),要经过一座山地的桔园。桔园很大,没有篱笆,尽管我每周要去公社一次,却从末见过桔园的主人,望着愈来愈成熟的桔子,我私下想,这无人看管的桔园,肯定会有路过的“馋嘴猫”偷摘桔子。
在又一次经过桔园时,我突然望见园中的一个坡地上搭建了一座桔屋,透过斑驳的树影,发现看守桔园的是一对年轻的恋人。那个姑娘穿一件碎花格子衣,头戴一顶美丽的花边草帽,垂着两条长长的大辫子,背对着公路坐在桔屋的矮床边;那个男子穿一件黄色运动装,着牛仔裤,同样背对公路,和姑娘并排坐着。
当时的乡下,男女青年谈恋爱,是比较隐秘的,在公开一些的场合,很难看到他们的身影。而看守桔屋的这对恋人无意中打破了这种习俗,让我既惊讶又觉得好奇。
以后每次经过,好奇心迫使我总是向桔屋多望几眼,我发现姑娘有时穿一件淡红色上衣,有时着一件橘黄色上衣,或坐或站,却总是背对公路;而那个男的着装要单调得多,不是黄色就草绿色,总是站在姑娘身边。
我猜想他们是一对比较前卫的情侣,既个性张扬,又不失传统。说他们张扬,是愿意公开自己的恋情,说他们传统,是在谈情说爱时还保持一点距离,而不是亲密地拥在一起。
那年的金秋十月,每一次经过桔屋,我就觉得特别温馨与憧憬,眼前那种“犹抱琵琶半遮脸”的情景,驱使我恨不得马上去桔屋见见这对年轻人。但一想到我的造访会打扰他们两人的宁静世界,便将这个念头从心里摁下去。
一天上午,快到桔屋时,没有任何征兆地下起雨来,我正寻思着往哪儿去避雨,桔屋里突然飘出情歌对唱。
送妹送到桔子坡,
再送五里不为多;
再送五里不为远,
不送情妹送哪个。
天上的月亮像面锣,
锣里坐了个女嫦娥;
井里她把脸儿藏,
情(井)有多深你问我。
悠扬的情歌,犹如山涧清泉,欢快、清澈,不经意间搅动了我那颗年轻的心。借着避雨的念头,我冒昧地向桔屋走去。正当我纠结着如何为自己的突然造访,找一个借口时,桔屋旁的景象使我瞠目结舌,那对年轻的情侣,竟然是两个稻草人穿上时尚的衣服,而那悠扬的情歌,竟出自坐在桔屋里的一位桔农手中的收录机。
桔农见我一脸尴尬,连忙起身相迎。当得知我的来意,不好意识地笑了笑说,俺就俩闺女,都出嫁了,由于缺乏劳力,俺婆娘便出了这么个主意。因为当地有一个习俗,年轻人谈情说爱的地方,别人是不会去打搅的。
交谈中得知,桔农是本地的农业技术员,擅长果木栽培,尤其是桔树培植。他管理的这片桔园,病虫害少,成本低,产量高,果质优,是全公社柑桔种植示范基地,产品远销当时的苏联和加拿大,为公社争来不少外汇。
我的冒昧闯入无意之中揭开了这对情侣的真相,却意外收获了桔园的秘密,心中久久不能平静。凝望着身边的这对稻草人,我觉得桔农真有趣,这种简单的智慧,不仅装点了平淡的生活,也给人一种美好的憧憬。
现如今,乡下的青壮年几乎都进城打工,奔自己的前程去了,偌大的乡村留守的是老人和儿童,由于劳力投入严重不足,那些曾经辉煌的桔园,已经荒芜了,但那份流淌在岁月里的美好,却如同一片春日里的湖泊,微风细雨,小燕呢喃,停靠着永恒的遐想与怀念。 (作者地址:湖南省新宁县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