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人大常委会党组
一、我市财力现状
自2010年1月1日实行“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以来,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执行,一方面培植本土财源,另一方面积极争取上级转移支付和各项补助收入,取得了显著成效,保证了机关正常运转和重点项目支出。2011年我市人均财力仅932元,是全省年均数的51.7%,列全省倒数第一。由于财力严重不足,机关干部工资水平低,社会事业发展严重滞后,不能满足人们公共福利的基本需求。“邵阳穷”、“邵阳落后”、“邵阳脏乱差”成为外地邵阳人对家乡的普遍共识。
二、影响我市财力增长缓慢、规模不大的主要原因
1、再生造血功能不足,骨干财源匮乏。一是“十二五”期间国家发展规划重新调整,我市被列为全省限制开发区。征地指标从严控制,每年在5000亩左右,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投资需求。我市人口、面积占全省十分之一,固定投资额仅占全省4.9%,用地已成为制约我市招商引资、经济发展的瓶颈。近两年,国家投资过30亿元的项目仅有“宝庆电厂、南山风电、娄邵铁路改造、邵安高速、宝庆工业园”等几个项目,投资力度不足,直接影响财税增长。我市已逐步被边缘化,列为生态财政补偿市。二是骨干税源企业增长缓慢。全市754家规模企业,年销售额过亿元的有236家,其中过5亿元的17家,上交税收过5000万不到10家,税收过亿元的企业仅有三一湖汽、湘窑酒业和邵阳烟草公司三家,市本级税收过千万的企业仅有20家左右。骨干企业和主体税源不稳定,与相邻的永州、衡阳形成鲜明对比。
2、省直管县财政体制削弱了市级财政调控能力,市辖区被淡出县市财政平台。按照“省直管县市”财政体制,对国税、地税、非税收入方面调整分配,不利于市辖区财源建设。据2010年测算,市本级财力缺口达16154万元,市本级一般预算收入只占总财力的17%,财政依赖上级补助极强。与此同时,财政体制调整对市区财政负荷带来前所未有的困难。经测算,双清区2011年因省财政体制改革,减少区级财力780万元,占可用财力(1.6632亿元)的4.6%。区财政供养人员平均福利(津补贴、医保)比市直机关同级别干部年收入少2000元以上。
3、政府身负沉重债务,清偿债务侵吞了可怜的有限财力。社会需求无限与地方财政可用资金不足的矛盾推动政府举债。近几年,国家开发银行与地方融资平台深度合作,加快了市县市政建设的快速发展,同时也造成了市县政府债务的不断攀升。截止2010年末市政府负有政府性债务55.15亿元,财政偿债压力巨大。据不完全统计,市政府债务负担率(贷款余额/GDP)达30%左右,债务偿债率(当年地方还本付息额/当年地方财政总收入)50%左右,远远超出国际惯例(应控制在20%以内)的水平。
4、中央、省转移性支付和补助有限。近年,通过积极争取,城步、隆回、邵阳县纳入国家级贫困县,新邵、新宁纳入省级比较贫困县。2010年省政府将我市整体纳入大湘西大开发地区,在财政一般性转移和专项转移上,争取了政策优惠。全市2009年比2008年增加补助20.3亿元,2010年比2009年增加22亿元,2011年比2010年增加16.6亿元,但上级补助的增量呈下降趋势。
三、提升我市财力的主要路径
1、大力发展地方经济,培植新的骨干财源。市县要根据国家产业政策,武陵山片区扶贫规划和大湘西开发规划,策划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用大项目带动大开发,用大开发来带动财源大发展。一是以现有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为基础,通过资产、资源整合,筛选、扶植一批年产值过10亿元重点农副产品加工企业,成为区域重点龙头企业。围绕牲猪、木材、果蔬、烟草、皮革、毛发、金银花、奶业,打造成我省冷鲜肉、电工纸板、柑桔罐头、高档皮革皮鞋、人造假发、乳业加工基地、烤烟生产基地,使城步成为“奶业县”、武冈成为“卤菜之都”、邵阳县成为“油茶之都”、隆回成为“金银花之乡”、市区成为“邵阳发都”。二是抓重大工业项目的提质改造,培育稳定的财源。从现有的754家规模企业中,通过专家论证、筛选50个左右的重点企业,进行提质改造。通过3—5年的努力,形成100亿元的企业1个,10亿以上企业20个,5亿企业30个。培植打造装备制造、农副产品加工、风电能源、建材、造纸及纸制品、人发加工、酿酒、医药化工等10大100亿产业结群。市区重点抓好三一湖汽、湘窑酒业、恒天九五、兴昂鞋业、宝庆电厂、维克液压、立得皮革、阳光发品、李文食品、东信棉业、玉新药业、湘中制药、华力棉纺等20个骨干税源企业。三是经营城镇,向土地要“财”。市县政府一定要牢固树立经营城市理念,科学合理规划、开发城镇土地,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市场,这是加快城镇建设,增加土地财政的法宝。要破解征地拆迁难题,坚决打击违章建筑,加快宝庆科技工业新城建设。以市区为中心,带动邵东、新邵、隆回、邵阳县等东部城市群发展,幅射周边卫星镇。西部以“武冈”为次心,带动城步、新宁、绥宁等西部生态旅游城镇发展。在5年内,城镇化由现在的33%提高到40%左右,土地出让收入每年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以此带动房地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四是大力发展文化、旅游观光消费升级产业,带动第三产业的稳步发展,培植新生财源。加大以崀山、云山、城步南山为主的西部旅游产品的投入和市场营销。打造西部2小时旅程生态旅游圈,以吸引国内外游客到邵阳、崀山旅游,活跃地方经济。
2、加强征管,形成公平税负、主动纳税的社会氛围和法制环境。全面实施“金税”工程。对年纳税10万以上企业、年收入12万元以上高收入阶层建网入库,对稳定收入的餐饮、茶馆、宾馆、健身休闲馆、超市强制推行税控机,用信息化代替原始的上门收税,防止“跑、冒、滴、漏”。对房地产开发企业,通过信息技术平台,建立税前办征,以票控税。对重点工程项目从立项、土地报批、开工建设全过程税源监控。对以农副产品为主要原料的加工业、再生资源利用行业,确定合理、公平的抵扣税负,以提高产品与市场的竞争力,促进产业良性发展。对零散的批发经营个体户、物流企业采用群众评议与税务机关测算相结合的办法,在一定范围内公示税负,求得平等竞争。对恶意逃税、偷税的行为,利用专家论证,参照用水、用电、用气等客观数据,推算产量和税负,确定合理的缴税额。对违法行为,依据税法坚决打击,形成自觉纳税的社会环境,保证财政收入。
3、合理划分财权事权,形成市县区共享共荣的利益机制。对于我市市级财力实际不配套,特别是再就业资金、民政、农口资金、农保、城乡医保、市级财政赤字等实际情况,要积极争取省厅在体制补助收入、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奖补资金和专项转移支付等方面更大的份额。对县(市)上报的争取资金重大项目,市直部门要全力支持,对重复建设项目,要给出科学合理的否决意见,以免产生误解。对于财力十分脆弱的市辖三区,给区级政府必要的事权、财权,调动区级政府抓招商引资、城市管理、征地拆迁等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央企和省属企业产生的两税(增值税和消费税)市级返回部分,按一定比例返回给区财政。对省金融、保险和省重点工程产生的地方税收,建议市分成部分按市占60%区占40%的比例分享,对土地出让金、耕地占用税严格按市政发[2007]23号文件精神进行结转划账,壮大区级财政实力,形成事权、财权相匹配的机制,调动市、县、区培植财源的积极性,增强公共财政服务的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