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明时节的湘中大地,双清区以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将红色火种与文明新风糅成清明底色,在春山如笑间铺展传承画卷。
红色基因篇·触得到的传承
4月2日上午,姚喆将军铜像前,短陂桥小学的孩子们将白菊轻放在将军座前,稚嫩手掌触碰铜像基座时,仿佛触到了历史的脉搏。同一时刻,江口村的泥泞小径上,江口小学少年们的运动鞋裹满春泥,两公里“初心之路”化作移动的思政课堂,泥泞中的脚步丈量出对长征精神的理解。
“这是将军从前线寄回的家书。”姚喆故居内,泛黄家书与军功章构成无声的讲述者,新渡中心完小的孩子们围坐在将军睡过的木床前,听志愿者解读钢笔尖承载的烽火记忆。
“我好像看到了将军在战场上不畏艰险,英勇奋战的身影。”短陂桥小学三年级学生邓雨萱仰望着铜像。童言稚语间,红色基因完成代际传承——历史不再是课本铅字,而是可触摸的温度。
文明新景篇·看得见的改变
当童声还在林间回荡,山脚下的文明新景已悄然铺展。佘湖山的松涛声里,“志愿红”构成流动的文明坐标。
在辖区各山林入口和祭祀点,身着红马甲的志愿者们向过往市民发放《文明祭祀倡议书》,耐心讲解鲜花祭扫、网络追思、植树寄哀思等环保祭祀方式。针对清明期间森林防火压力,各村、社区组建了由党员、网格员、志愿者组成的巡查队伍,在重点林区开展全天候轮班巡逻。遇到焚烧纸钱等不文明行为,立即上前劝阻,并通过“以案说法”讲解森林火灾危害。正如佘湖社区志愿者所说:“花香替代青烟,同样寄托哀思。”
当一支支菊花安放在将军铜像前,清明暮色中的双清完成着传统文化的现代诠释——对先辈的追思化作城市文明的养分,在春风里孕育出向上生长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