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爱敲鼓的蜜哥(小小说)

来源:邵阳市双清区融媒体中心 作者:赵大明 编辑:廖慧君 2024-12-10 19:36:20
—分享—

蜜哥爱敲鼓,是我老家乡亲们尽人皆知的事儿。

蜜哥是我堂婶娘的小崽,他自小在我堂婶娘的教导下,酷爱打击音乐。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中期,农村盛行成立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到附近的生产队去表演。

我们院子里因为文化底蕴丰厚,在山外从事教育工作的就有好十几个,会吹拉弹唱的也不在少数。

尽管当时的青壮年人忙于田间地头,但是,院子里的一班少年儿童却是活跃异常。大家自发地聚在一起。缠着湖南大学毕业的高材生神叔,请他带领大家成立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并利用家族齐全的乐器,在院子下面的家庙排练节目。

由于有神叔的亲自指点,加上院子里的少年儿童大都能歌善舞,于是,我们生产队的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在十里八村风生水起,所到之处,观众都是里三层外三层的围观。

那时,院子里的大人们忙于生产,基本上没有时间参加进来,院子里的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全部由神叔带着的我们这班小屁儿。

刚开始成立毛泽东思想文艺演出队伍时,虽然可以用家族的乐器,但是,我们这些小屁儿没有几个人会演奏乐器的。

这时,神叔便把我们这些想参加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的兄弟姐妹召集起来,从我们这几十个兄弟姐妹中挑选乐手进行培训,并让院子里会打击乐器和管弦乐的大人手把手的教。

挑选乐器演奏人员时,蜜哥他第一个自告奋勇的对神叔说,他要担任敲鼓的乐手。

神叔看蜜哥劲头很高。于是,便欣然同意了。

蜜哥自从接下担任敲鼓手的任务后,真是下了一番硬功夫。

蜜哥那时的年龄大概十来岁,演奏乐器的劲头十分的足,真的是:只要有恒心,铁棒磨成针。

他每天傍晚独自一人步行20多公里的山路,到山外的两市塘邵东县花鼓剧院去找表叔胡爷。

表叔胡爷是剧团的鼓手。蜜哥一声不响的站在胡爷的背后,看着胡爷打着鼓,一直看到剧团演出结束。

刚开始,胡爷很奇怪,自己这个表侄为何每晚都是如此这般站在自己的身后。

于是,就问蜜哥原由,密哥据实禀报。

胡爷好感动,没想到他表姐有一个对学习乐器有如此执着的孩子。

胡爷利用休息时间,亲手给蜜哥写了一份打鼓的节奏乐谱,并将如何敲打的节奏标记起来,然后再告诉蜜哥如何操作。

蜜哥拿到胡爷手写的这份打击乐谱,兴高采烈的回到屋里。

自那以后,蜜哥就在家里对照乐谱认真的操练起来。

家里没有样鼓,蜜哥他就把家里洗脸的脸盆偷偷的拿出来,躲到院子下面的家庙里,将脸盆翻过身来,摆在长凳子上,一手拿一根筷子,按照胡爷给的乐谱认认真真的敲打起来。

可是,没几天,堂婶娘洗脸时,发现脸盆漏水了。于是,把蜜哥喊去一问,立马就知道了原由。

堂婶娘一边看着蜜哥,一边看脸盆,无奈的摇了摇头……

后来,堂婶娘告诉神叔,她家3个搪瓷脸盆全部被蜜哥敲烂了。

蜜哥为了快速掌握敲鼓的技术,除了敲坏自己家的脸盆外,朝门口的石凳子旁边,丢下了数十根松树树枝做的鼓锤。

功夫不负有心人!

蜜哥的执着追求,感染了我们院子里的兄弟姐妹,大家互相鼓励,互相前进,使我们的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不但走出了青山庙,而且走出了鸡笼公社,走出邵东县,走进了长沙城……

那年,我的家乡还没有划归邵阳市。

我们的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成功的进入了涟源地区举行的农村文艺调演,并在调演的表演中独占鳌头,成了地区唯一由少年儿童组成的演出一等奖的队伍。

后来,蜜哥又作为邵东代表队的鼓手,以精湛的演奏水平,娴熟的演奏技巧,帮助代表队夺得了省里汇演的第一名。

□作者:赵大明——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邵阳市双清区作家协会主席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双清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