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双清站12月9日讯(通讯员 周志斌 刘恩权 莫海山 刘人铭)刀光闪烁,寒气逼人;闪转腾挪之间,自有排山倒海之势。在一阵阵掌声和惊呼声中,“李书文八极拳”第四代嫡传弟子孙千里收刀抱拳,向众人鞠躬行礼。12月3日下午,在邵阳市雄鹰搏击俱乐部训练场地内,邵阳市知名武术教练孙千里为记者和学员们表演了一套八极拳万胜双刀,赢得了堂满喝彩。
徒弟孙千里在表演万胜双刀
邵阳史称“宝庆”,民风彪悍,武术盛行,各类拳种百花齐放,“李书文八极拳”在众多拳种中稳居一席之地。2014年,“李书文八极拳”被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该项目作为双清区的重点保护项目,2021年11月已入选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荐项目名单,这有利于该项目的发展、保护和传承。
“李书文八极拳”始创于19世纪末,源于河北沧州罗疃村八极拳,由创始人李书文、李萼堂、李志成三代人精心传习,历经150余年,融入湖湘文化精髓,形成自成一派的八极拳体系。
李书文是河北沧州王南良村人,清末民初名满江湖的武术家。他拳艺高超,深得枪法奥秘,武林界皆称“刚拳不二打,神枪李书文”。李书文结合自身实战经验及拳理,不断总结提升,逐步形成了新的八极拳体系。他先后担任过袁世凯天津小站练兵盘武术教习、中央国术馆顾问、河北和山东国术馆武术教习等。在他的精心教习下,他的弟子人才辈出。弟子霍殿阁为末代皇帝溥仪的武术老师,弟子刘云樵为台湾民国政府侍卫队之教官,弟子李健吾为中共中央警卫战士。
李志文拿起红缨枪神采奕奕
1895年起,“李书文八极拳”开始在辽宁、天津、山东等地传播。1933年传入湖南地区,尔后扎根邵阳,逐渐形成以邵阳市为中心,在全市各县区及株洲、深圳等市广泛分布的态势。如今已走出国门,传至日本、西班牙等国,浸润中华文化的“李书文八极拳”,向世界展示其深厚的武术底蕴与时代内涵。
“李书文八极拳”包含站桩、靠桩、震脚、擤气、活步、沙袋、铁砂掌等基本功;大八极、小八极、劈挂掌、四门刀、行者棍、纯阳剑、万胜双刀、六合枪、八极扇、八极对接等10余种拳械套路;十字劲、缠丝劲、沉坠劲等主要发劲以及八大招、六大开等核心招法和攻防理论、散手技击体系等。“李书文八极拳”属于短打拳法,动作风格快速迅猛,强调内存八意、外具八形、劲发八面,均已“极”字为宗旨,变式如闪电,发招如鹑突,定式如泰山,劲似箭离弦,经过上百年演变,动作古朴,精炼简洁,舒展大方,大开大合,硬打硬开。
八极拳中的大八极套路
李书文之嫡孙李志成,今年76岁,系“李书文八极拳”第三代传人,湖南省知名武术家、国家一级裁判、国家级八极拳社会体育指导员。他自幼随父李萼堂习练八极拳,拳、棍、刀、枪、剑等无不精通,1960年进入湖南省武术队,1984年调入邵阳市体育局,1985年担任邵阳地区武术馆馆长兼总教练。1986年,为备战第6届省运会,他深入农村招募一批出身穷苦、能吃苦耐劳的6至7岁的儿童,进行全封闭式训练,每天早晨、上午、下午、晚上各两个小时。教学过程中他注重面传身授、培养兴趣,郑满发、孙千里、李秋平等在武学上颇有建树的弟子就是那时候培养起来的。
“我们这批孩子6岁左右就离开父母,跟师父吃住在一起,训练强度达到了常人无法承受的地步。好在师父和师娘视我们为己出,得以度过那段最为难捱的日子。”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曾担任教练兼运动员的大弟子郑满发颇有感触地说。在选拔过程中,不断有人因先天资质不足、无法承受超强度训练等原因被淘汰,队伍由最初的50来人缩减至只有郑满发、孙千里等24人。李志成率领24人代表邵阳市参加省运会,他们精湛的技艺在擂台上所向披靡,一举夺得金、银、铜牌各1枚的良好战绩。李志成在国内潜心教习的同时,还曾赴日本、西班牙等国比赛教学,先后获得5块国际和国内金牌,培养了学生1000余人。
小学员在跟随练习八极拳
在新时代,“李书文八极拳”兼具健身、养生功能,它的发展与传播有利于提高群众身体素质,推动践行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提升全民健康水平。2017年,李志成牵头成立了邵阳市八极拳协会,致力于传承与发扬“李书文八极拳”。在协会的组织与引导下,弟子郑满发、孙千里、李秋平、杨群山、李崇宝、周海湘、肖文炼等在邵阳市雄鹰搏击俱乐部、火车南站、城南公园、江北广场、黄家山体校、中西结合医院、友阿国际等地设置了教学站点,并在武冈、邵东、株洲、深圳等地设立分会。教学站点和分会的设立,使得“李书文八极拳”在民众中,特别是有养生需求的中老年人中具有深远的影响。
李志文与徒弟们合影
星移斗转,换了人间。初创于清末的“李书文八极拳”,融合湖湘文化精髓,不断发展演练,在新时代迸发无限生机,是一部蕴含丰富社会人文价值的“活档案”。2020年,首批94件“李书文八极拳”系列档案落户邵阳市档案馆,填补了邵阳市武术类档案历史空白,为我国武学历史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史实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