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拔“稗子”的启示

来源:红网双清站 作者: 编辑:刘恩权 2019-10-25 11:14:27
—分享—

拔“稗子”的启示

■裙 子

稗子,我们老家俗称莠子,其外形与稻苗甚为相似,混杂在稻苗中间,极难分辨。它是一种恶性杂草,与稻苗争夺养分,如不及时拔掉,籽粒落在田里或混杂在稻种中间,来年会迅速蔓延。小时候跟大人在田里拔草,总是拔掉了稻苗漏过了稗子,为此挨了不少骂。

周末回老家,到河滩散步,一望无际的大田里有星星点点的农人在忙碌,走近一看果然还是在拔草,当然主要还是除稗子。有经验的老农告诉我,中秋前后水稻成熟,稻子谷粒饱满,谷穗压弯了茎秆,可稗子却只顶着个干瘪的穗子,这个时候很容易把稗子从稻子中分辨出来。

我不禁纳闷儿,现代农业科技日新月异,除草剂早已广泛使用,为什么还要坚持这种手工作业的方式呢?经过与老农深入交谈,又上网“百度”了一番,才明白其中的道理。

在大田里,稗子终究是“极少数”,要用除草剂来除掉这“极少数”,必须确保药液喷洒作用到每一棵植株,否则,漏掉的可能恰恰是稗子,成本高、效率低。除草剂的作用机理是,通过植物吸收后干扰其生理、生化代谢反应,从而导致植物生长受抑制或死亡。而稻子是由稗子培育进化来的,其基因结构与稗子有较高的相似性,因而除草剂在干扰、破坏稗子生长代谢的同时,也造成了稻子蛋白质结构的改变、营养的流失。更可怕的是除草剂大量使用会污染空气和水质。正因如此,负责任的农人对稗子一直沿用这种传统的作业方式——看准了拔掉。虽然辛苦,但是简单实用,没有后遗症。

由此想到,反腐败也是同样的道理。党员干部队伍中腐败分子终归是“极少数”,但流毒甚深,造成危害,污染一个单位甚至一个地方的政治生态。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引用“锄一害而众苗成,刑一恶而万民悦”,强调有腐必惩、有贪必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政治生态的净化如同田间管理,既要培土施肥勤浇树,修枝剪叶正歪树,也要打药驱虫治病树,斩草除根拔烂树。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正是根据党员干部违纪违法行为的发生规律,针对所犯错误的不同程度和性质给出的对应之策。把握运用“四种形态”就是在精准识别的基础上,精准施策,着眼于整个政治生态的修复和净化,抓早抓小,把教育预防的工作做实做细,巩固不敢腐的震慑效应,构建不想腐、不能腐的体制机制。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双清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