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河流与村庄

来源: 作者: 编辑:赵绍君 2018-11-01 16:44:26
—分享—

  河流与村庄

  ■刘泽达

  如今,我在江边,亦可称江湖。江为湘江,湖乃洞庭。

  探寻前贤胜迹,常常孤独地奔波史书遗墨处。文津古渡,湘江涛声似远还近。朱张会讲的风吹动着一叶东西往来的小舟,它系在一千多年前的江边垂柳下,上岸的人仙风道骨,化为岳麓书院和城南书院的绕梁书香。

  长沙,古韵味十足。现代人构造的梦想和幸福已让这座城市奇迹般崛起。高楼大厦,万家灯火。遥远的年代,古人泽水而居,这里应该房舍低矮,草木茂盛,是空阔的小村而已。湘江往北是八百里洞庭,大江大河孕育了两岸都市的繁华。

  江河连通发达的大城,也连通闭塞的村庄。人在他乡,望月乡愁,照在远在千里外的家乡,记忆里是弯弯曲曲、清清柔柔的夫夷河。西汉时期,汉景帝第六子刘发分封地长沙郡,其子刘义在资江畔一个叫小溪市的开阔地建了一座城池立为夫夷侯国,为汉庭西南边境的安宁做出了很大贡献。沿资水而上,是资江源流的两条小河,一为赧水,一为夫夷水,夫夷河因长沙定王刘发的儿子刘义建夫夷侯国而名吧。

  一晃四十多年,额上的皱纹,头上的白发,还有庸庸常常的日子,记忆深处是家乡那条夫夷侯国的河流。刘义的子孙后代都定居在赧水和夫夷水两岸。朝代更替,战乱频发,刘姓一族多有迁涉,后又返乡。我的家乡是一个两千多人的村庄,村民大多为刘姓,称为刘家,还有一座山叫刘家山,就在夫夷河岸畔。山不移不动,见证沧桑人世的变迁。

  我的家乡属丘陵地带,遍植茶树。每年的金秋十月,茶果飘香,是中国油茶之都。家乡山清水秀,水井众多,溪流纵横。鱼虾蟹成了农家人餐桌上的土特产美味。夫夷侯国已难觅踪影,夫夷河水仍奔流欢笑。两岸青山,低则田畦,稻花香里的乡村富足悠闲。村庄没有城市的污染和喧嚣,一切任自然规律健康坐长,河流成就了村庄的梦想。在苦难深重的时代,河流阻止了疯狂的日冠!听乡村老年人讲"走日本”,乡村的大人小孩渡河而去,藏起船只,一股战败溃退的日寇经过刘家村,望河兴叹。乡亲们则因河而生,免于兵祸。夫夷河越向上越兴奋:塘田战时讲学院就在它的身旁,当年的家乡人吕振羽回乡办学,成就了一段辉煌的抗战史实!在清朝时期,平叛名将席宝田的宅院为抗日战争的后方医院,救治过衡宝战役的无数伤兵,后又成为邵阳县第四中学,培育了很多国之栋梁。河流臂湾里的一座古宅院,拥有多重身份。

  夫夷河在邵阳新宁县崀山就更出名了,一块傲立天地的"将军石”在河边高山突兀而立,任风雨万年不变志向!我是闻着河流的气息长大的。一道名叫东方红水电站的拦河大坝在夫夷河东西贯通,河水翻山越岭灌溉家门口的肥沃良田。因为有了河流,才有了丰收的稻花香。河流养育村庄,村庄因河流而繁衍生息感恩。最是记得小时候在稻水田里,衣裤沾满污泥,却不忘一边割禾一边捉泥鳅。割着金灿灿的水稻,农家孩子的顽皮,有些上得田埂,和衣而跃,“扑嗵”一声,跳进清澈见底的浅水湾,很快把手脚衣裤的浊泥洗去。

  小溪找到小河,河流找到江湖。在他乡谋生的日子,记忆里的家乡有蓝蓝的天空,悠悠的白云,童年的村庄总是炊烟袅袅,牧歌阵阵。早晨放牛总是特别早,大人们说,牛吃含露的水草才能膘肥体壮。山上野兔、野鸡、野鸟、野花和野果众多,放牛姓是不会饿肚子的。那时候,山间田园多泉眼,常年不竭,喝下润心润喉润肺。山间多野菌,雾茫茫的山头人声鼎沸,却又互相不见,待太阳高照,人人的竹篮子都是满满的山珍:六豆菌、刚豆菌、茶子菌、黑炭菌,梨子菌、石灰菌、默丝菌、棉花菌……取菌子的乡亲成群结队,想起来比吃美味的菌子更有味!山间水声哗啦啦流下来,是夫夷河水的欢歌。水滋润了山,山养育了人,乡村人建立了自己可爱的家园,河流与村庄是形影不离的。

  家乡的小河是村庄发亮的眼睛。河水发怒的时候很少!村庄里的男娃儿都练就了一身鱼翔浅底的本领。几个猛子,河东就到河西,渡船上的人习以为常,不需要旁人伸出大拇指赞赏,人在河边住,近水知鱼性!不学会游泳,旱鸭子会让人嘲笑的。

  村庄前的池塘慢慢被淤泥塞满!农民包产到户,肥沃的塘泥再也没有人挑上村庄后山肥菜园地。有一年,大水过后。一位农民在村庄前小池塘里用锄头挖出一条大黄鳝!不仔细看,还以为是条蛇,足有一斤二两,惹得泥娃们纷纷去池塘翻泥鳅黄鳝。童年的趣味随记忆长大,在湘江风光带行走,我总觉得水是相通的,如日子一样,走到人类内心深处。

  如今,家乡又新建了一座扶贫惠民的饮水安全工程,取名叫东方红自来水厂。村庄再也不担心日常饮用水,清清澈澈的夫夷河水在贫穷年代流进庄稼的血脉,而现在流进千家万户的水缸。水,夫夷河的水,它的无私奉献正如村庄的传统文化——乡村人朴实无华的品质会生生不息如河流一样,奔往幸福康健的大道。

  (作者地址:湖南省长沙县泉塘街道板桥社区)

  [编辑:刘恩权]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双清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