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铁钧
正月十五元宵夜,本应星明月皓,柔辉似水,出现墨云蔽空、雪絮纷飞的天象并不多见。80年代初,我在东北老家的县城,经历了一个正月十五雪打灯的夜晚,欢腾的场面、曼妙的景象至今依然在目。
春节刚过,县里的机关、单位、周边村屯就要开始组织花灯秧歌队,这些天最忙碌的是扎灯笼的能工巧匠,他们用秸秆、竹子、铁丝绑扎成猎狗灯、金鸡灯、玉兔灯、蝴蝶灯,扁的鼓灯、圆的球灯、会跑的车灯、能开合的蚌灯、五颜六色的花篮灯等,大的灯笼里面要燃起十几根蜡烛,斑斓绚丽、光彩耀人,在元宵夜秧歌尽展风韵。
傍晚,虽浓云渐起,丝毫没影响人们舞彩灯、闹元宵的热情,大家举着各式各样的灯笼从走出门,似点点繁星从四面八方汇聚。周边村屯的秧歌队,也坐着拖拉机、马车向城里集合,城中心广场瞬时变成了灯的海洋。
此时,飘起雪花,仰头望去,雪絮似漫天狂舞的精灵,在五颜六色灯光的辉映下,落在人们皮帽、头巾、肩膀上,晶莹闪烁。绒绒飞絮更加激发起人们的热情,打鼓的运足了气力、吹唢呐的鼓爆起腮帮,在高亢激扬、撼人魂魄的鼓乐声中,扭秧歌的踩着鼓点儿使出全身解数,把手中的灯笼在轻如芦花、洁似柳绒的雪花中舞得上下翻飞,辉映成一幅火爆热烈“雪打灯”的民俗画儿。
广场一侧,搭有数十米长苇席棚,棚檐大红灯笼排挂,棚里临时炉灶旺火腾雄,灶上的铁锅、笼屉,蒸汽缭绕、白雾翻卷,煮元宵、炖全羊、蒸年糕、烤地瓜等各种小吃在鼎沸的人声、锣鼓声中飘散着浓香。人们端着飘散腾腾热气的大碗,在清如蝉翼的雪絮中,直吃得额角渗汗。
彩灯闪烁、唢呐锣鼓、鼎沸人声喧闹了两个多小时,广场中央开始燃放烟花,一时间,雪絮飘舞的夜空流光溢彩、爆竹震天,将狂欢推向了高潮:鼓手甩掉皮帽子,头上蒸腾热气,擂动的鼓声传彻夜空,喇叭匠随气力运放,将唢呐吹得时而扬天、时而垂地,扭秧歌的则舞步细密,灯笼舞动的频率越发加快,鼓乐激昂、爆竹脆响,烟花映天,人们在笑声、欢呼声、扬扬洒洒的雪花中,迎接一个五彩缤纷春天的到来。
正月十五雪打灯,瑞霭烟花、秧歌灯笼、装缀出春节收官之夜的浓烈气氛,承载着传统元宵夜的火爆喜庆,在我心中是一个永难忘怀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