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深冲散记

来源: 作者: 编辑:赵绍君 2017-11-27 10:23:00
—分享—

  ■石国兴

  话说瑶乡深冲峒在新宁县也是一个有名的地方,且不说他的环境美不美、风景好不好看,单就他的峒字就在新宁人眼里有点望而生畏——远得艰难。当时,我就没有去想象、理解“远得艰难”四字的含义,只认为是新宁最远的一个村庄。没想到,这次踏入深冲,就感觉到深冲是个什么样的地方了。他不但远,而且瑶峒里的故事也蛮值得探寻。

  我们一路驱车前行,沿江直上,眼帘中的风景之奇、之险、之美,难以言表。而且泥土与石头的成型也颇值得我们去研究,或考古。花季期间,山上百花齐放,各种颜色的花能点缀山野的浪漫、摄影师的美图,受到少男少女的追棒。在深冲田垄的河流两岸,美人蕉也为河流增添了环境美。

  上岭时,公路崎岖蜿蜒。我们隔窗外眺,只见原始森林绿树成荫,岩崖绝壁下的小溪沿山脚蜿蜒而出,直向东方流去。这条小溪从深冲峒源头流下来,因被电站截流而小了很多,部分鹅卵石凸显出来,干干净净,没有一丁点灰尘与沙粒,站在公路上看清澈的水从鹅卵石缝隙中穿梭而过,向低处慢慢地流动。小溪两岸绝壁高耸,仿佛头顶绿色毛巾,向空中呐喊:“我好美呀,快来看啊!”伴着泉水声飘向远方。这个地方叫八面山,是原始次森林,山上长有杂木,香樟树、樱桃树、山渣花树等等。公路很像湘西的盘山公路,崎岖蜿蜒,似山中的一条长龙,或是白带,向远方延伸;又像我国长江中下游的黄河,洪水涛涛,小车似洪水中的轮船,慢慢地向前方驶去。

  这里最出名的要数高当头瀑布,高五十米,宽三米,出水口两边由巨石形成,左边上方可容纳十余人观望对面的瀑布,旁边有一株黄山松,永远长不大、长不高,它是靠一点点泥土在石头上坚忍不拔地生长着,游客们经常站在上面拍照留影。瀑布两侧有杜鹃花、樱桃花、皂角树花,为瀑布增添了百看不厌的美。

  来到深冲峒,平坦而宽阔。与麻林峒相比雄伟而挺拔;比圳源峒宽广而缠绵;比罗源峒高大而温和。文友范诚兄曾多次对当地的村民提出建议,修建避暑山庄,供文人墨客前来度假写生、拍照创作,不比桂林差。

  深冲田垄分上下两峒,呈反“7”字型,上峒田垄比下峒要宽,他们主要以种植楠竹为经济来源。村民每年砍些楠竹卖给竹针加工厂,用来购买谷种化肥,比下峒要富裕得多;下峒主要靠种植杉木,卖一次可以吃几年。但是,杉木要20至30年砍一次,而竹子每两年砍一次,杉木就比不上竹子了。房子变化也很大,小洋楼拔地而起,有别墅式的、有门面式的,还有自己设计的没有规划但也有看头的房子。映入眼帘的最有亮点的还是木房子——吊脚楼。听当地人说,这些吊脚楼是在省安监局帮扶项目改建而成的,由老房子改建为吊脚楼,全部油漆一次,亮堂了许多,并且很入镜头。

  人们进来玩,目的就是想看风景、听传说。他们来没有风景的地方,再活动也没用。在下峒,有一位老人说起杨再兴的故事,很感人。历史人物还有石楚龄、易望岭。石楚龄有一对锏,足有60斤重,一般人无法提起来,而他挥舞如风,在长沙打擂,赢得观众们的热烈掌声。据村民介绍,解放前,深冲武功高的人就是石、李、易三姓人家。游客可以到深冲峒挖掘武功奇人及各种历史故事。

  扶贫工作组下大力气挖掘红色旅游文化,让村民唱旅游大戏,为游客提供文化旅游大餐,让文学专家学者挖掘杨再兴、蓝正樽、雷再浩的历史故事,揭开他们的历史之谜。

  深冲,是一处世外桃源,是作家、学者、画家及游客避暑写生好去处。让世人来破解“远得艰难”的真谛吧!

  (作者地址:新宁县崀山镇深冲村3-3号)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双清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