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诗话重阳

来源: 作者: 编辑:赵绍君 2017-11-03 10:35:25
—分享—

  ■陈洪娟

  古人以“九”称阳,农历九月初九,两阳相叠,故称“重阳”。重阳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自然成为历代文人墨客创作的题材,古往今来,涌现出了大量吟咏重阳的优秀诗篇,令人回味无穷。

  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屈原的《远游》中,就有“集重阳入帝宫兮”的诗句。到了汉代,过重阳节的习俗渐渐流行。重阳在登高的习俗,这是一年中的大好时节,秋高气爽,天高云淡,诗人墨客登高远眺,心旷神怡,于是诗兴大发,借景抒情。李白有诗云:“九月天气清,登高无秋云。”天气晴好,可谓登山的大好季节。杜甫则云:“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连身体有病也不肯错过,登高的兴致跃然纸上。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更是脍炙人口,“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千百年来,已成为游子思念亲人的名言,曾打动了多少游子离人的心啊!

  赏菊是重阳节的又一大习俗。金秋时节,菊花盛开,窗前篱下,片片金黄。晋代诗人陶渊明在诗中写道:“菊花如我心,九月九日开;客人知我意,重阳一同来。”诗句描写了文人墨客们欢聚一堂共同赏菊的娱乐场景,于朴实中见真情,意趣横生;王勃的“九日重阳节,开门见菊花”,李白的“昨日登高罢,今朝再举觞。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范成大的“世情儿女无高韵,只看重阳一日花”等等,都道出了重阳赏菊的情趣,语言隽永,诗意清新。

  插茱萸是重阳节又一趣俗。杜甫的“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借物言情,一语道出诗人的佳节思亲之念,韶华易逝之悲。唐代诗人张谔《九日宴》:“秋叶风吹黄飒飒,晴云日照白鳞鳞。归来得问茱萸女,今日登高醉几人?”王昌龄的《九月登高》:“茱萸插鬓花宜寿,翡翠横钗舞作愁。 漫说陶潜篱下醉,何曾得见此风流。”白居易的《九日登巴台》:“黍香酒初熟,菊暖花未开。闲听竹枝曲,浅酌茱萸杯。”等诗句,都生动地描写了古人在重阳节插茱萸的场景。

  此外,饮菊花酒、吃重阳糕也是重阳节的重要习俗。杜甫低吟“伊昔黄花酒,如今白发翁。”卢照邻则感叹“他乡共酌菊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可谓情景交融,情趣盎然。清代诗人杨静亭的《论糕》:“中秋才过又重阳,又见花糕各处忙。面夹双层多枣栗,当筵题句傲刘郎。”将当时京城重阳做糕、食糕的盛况描绘得淋漓尽致。

  同是重阳,由于境遇、视角不同,所流露的情感也不尽相同。唐代诗人岑参有诗云:“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表达了战乱中诗人随军身在异地,适逢重九仍想念家乡登高赏菊,寄托了诗人渴望早日平息战乱、解除民众疾苦的愿望。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含蓄而深刻地表达了对丈夫的思念之情。而一代伟人毛泽东的《采桑子·重阳》,“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全诗荡气回肠、豪气干云,放射出巨大的哲理光辉,表现了革命者的乐观主义精神,读来令人精神振奋、热血沸腾。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双清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