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手写信里的母爱

来源: 作者: 编辑:赵绍君 2017-05-12 17:29:18
—分享—

  ■ 汤秀云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哥哥在西安读大学。这是他第—次出远门,父母十分担心。儿行千里母担忧,特别是母亲,—直挂念他,哥哥也理解父母的心情,总会十天半月往家里寄封信,给父母说说他的学习和生活情况。

  可是,在他上大二的一段时间,父母二十多天没有收到他的来信。母亲常常跑到村口,等待每天送报纸、信件的邮递员,问的是同样一句话:“有没有我儿子的来信?”她有时听到路口自行车铃的响声,都以为是送信的邮递员,便匆匆走出门口张望。大约距离上次来信一个月后,父母终于收到哥哥的来信。哥哥在信中说,他的扁桃体炎又犯了,医生建议他摘除扁桃体,几天前他便做了手术。他告诉父母,做手术时,医生、老师和同学们对他照顾得很好,他现在已经痊愈,没有不适感了,让父母放心。

  母亲那能放得下心?想想自己的儿子受这么大疼痛身边却没有一个亲人照顾,母亲的心像刀割一样难受。她催促父亲赶紧给我哥哥回信。父亲是老师,写的话文绉绉的,母亲看了很不满意,总觉得那些话表达不出她的心情。几次修改后,父亲有些不耐烦了,他撂下一句话:“我写的不好,那你自己写吧!”就匆匆上课去了。母亲一开始有些生气,后来转念一想:“是啊!只有我自己写的才能表达出自己的心情。再说,如果儿子看到我给他写的信,就像看到我在眼前,也许病痛就会减轻了许多。”母亲是一位平凡的家庭妇女,只读完了小学,虽然也认识一些简单的字,但从来没有写过什么书面东西,更不要说写信了。这次为了儿子,她决定破一次例。

  吃过晚饭,我伏在桌边写作业,母亲坐到我对面准备给哥哥写信。她先准备了我写过的旧作业本,用铅笔反面打草稿。母亲拿惯了锄头和针线的手,一旦握起了笔,很是别扭,一开始,她写的字迹歪歪扭扭,炼了好一会儿,她终于把哥哥的名字写得周正些了。她不会查字典,对于不会的字,她先问我,后来怕耽误我学习,她就拿起了我的语文课本,从里面找自己不会写的字。她口里念念有词,凭着自己的语感和微薄的词汇量仔细琢磨,怎么才能把一句话表达的更贴切。

  终于,信的初稿完成了,母亲再仔细读几遍,添加或者删除一些词语后,她又让我看了看。最后,她认真地把信纸铺平整,用钢笔一笔一划地把打好的草稿誊写了一遍。

  在橘黄色的灯光下,母亲正襟危坐,整理思绪,提笔落字时处处透出小心,生怕在信纸上留下瑕疵。

  母亲在信中先问了哥哥做手术的细节及恢复情况,然后叮嘱他注意身体,天气变化时及时添减衣服;要好好学习,好好和同学相处;最后说家里一切很好,不要惦念。整封信没有文绉绉的客套话,大部分是口语和方言,就如同站在哥哥面前对他殷殷叮咛和暖暖抚慰。

  哥哥成家后,经过几次搬家,他丢弃了许多东西,唯有母亲的这封信他一直小心翼翼地保存着。哥哥知道,这封信是母亲一生中第一次也是唯一给子女的信,他视作珍宝。每当他重读这封信,就能感受到“见字如面”的温馨,一份浓浓的亲情从字里行间娓娓道来。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双清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