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万物皆有情 百相由心生

来源: 作者: 编辑:赵绍君 2016-12-29 17:26:16
—分享—

  ■ 刘嵩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秋日的悄然而至,总让人惊觉一年的时光即将尽逝,手头毕业班里那些不懂事的毛孩子,更是加深了我对时间流逝的忧虑与紧迫。然而在这个梧桐叶尚未落尽的秋日,我被安排去学习传统文化,不禁诧异:“我要是走了,孩子们的学习怎么办?”领导微微一笑,说:“去吧,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于是就这样,我懵懵懂懂踏进了翰林山庄。

  古色古香的翰林山庄在黄黄绿绿斑驳树影的掩映下显得格外雅静肃穆,仿佛那尘世所有的浮躁和喧嚣都已经在曲曲折折的来途中被清风洗刷得干干净净,连呼吸也变得清爽起来。一声“学长好!”,一个90度的鞠躬,身着唐装而彬彬有礼的义工学长们让人在错愕中恍然如同穿越。无功受禄,奉为上宾,我想,任何粗鲁或刁蛮在这种礼遇下都会自动收敛,完成行为举止的第一次“洗礼”。

  我们被分成了“仁、义、礼、智、信”七个小组,有一个义工带队组长和一个从学员中产生的组长。接下来的五天学习,都是在薄露微寒的清晨五点起床,然后在带队老师的谆谆教诲和轻声叮嘱中完成晨练,在《感恩万物》歌声中祭奠孔子后开始早课、上午课、下午课、晚修。早课基本是经典诵读,上午下午有带队老师的亲身述教以及有关视频的链接与分享,晚修以学员交流学习感悟为主,或设计一些生动的富有感染力的活动和仪式。从言行举止中的传统礼仪,到健康养身方面的习惯养成,引导我们教师反思内省,再到《弟子规》、《道德经》等传统文化中经典的诵读与分享、传承与发扬,体现的都是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每次课前课后都要诵读感恩词,课间可食用由爱心人士捐赠的水果,晚上十点后,拜别孔子,在值日组学长们的鞠躬和“夜梦吉祥”的祝福声中结束一天的学习,全程无语,不得多言。所有活动仿佛不需要任何组织与安排,大家都自觉执行礼节,排队、行礼、回礼,等等。因为静,仿佛所有的平凡粗俗都无从依附,每个人笑颜中都透露出一种睿智、温润如玉。

  想自己人到中年,就像一只众目睽睽之下踏上了平衡板的熊。上有老,下有小,外有职业内有家庭,得时刻拿捏好尺度、把握好分寸、掌握好平衡,得在老人孩子面前扮演“无惑”且“无所不能”。事实上,当种种矛盾、问题摆在自己面前的时候,时常怀疑“四十而不惑”这个词的真实性,不知道要到哪里寻求答案,可谓“迷惘之处向经典”。闺女正处及笄年华,我对她交友、玩耍总是不放心,不知怎样去保障她的安全,当我读到“斗闹场,绝勿近,斜僻事,绝勿问”时,不觉眼前一亮,豁然开朗!“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学文”,为人处世,成长学文,《弟子规》给孩子一个最佳范本,简直就是孩子成长的 “平安健康护身符”。

  当读到《弟子规》里“亲有过,谏始更,怡吾色,柔吾声”。我不禁回想自己有时面对父母的批评很不耐烦,直言顶撞。想起了父亲在我考学校选专业时,生怕我录取分工有问题,为求保险,他擅自修改了我的志愿。以至埋怨他毁了我的事业梦想,在参加工作时的很多年里都不能原谅他,总是对他怒目相向。如今他老了,在面对他时也总是爱恨交织,忽冷忽热。“亲爱我,孝何难,亲恨我,孝方贤”,想想自己真是有多么不孝!

  以前总以为《弟子规》只是“启蒙学童行为守则”,不料细细品读与揣摩,却让我从中得到了教诲,安身立命、为人处世都能从中找到相应的矩范,俨然一部“幸福人生说明书”!我不仅在心中暗叹:民族传统文化,凝结的是经过五千多年历史实践检验的智慧与真理,真是一笔无法估量的精神财富。

  学习期间播放的视频《水也是有感情的》也别开生面。一杯洁净的水,对着它说感恩、赞美的话,水分子的结晶就十分美丽和谐,对着它说抱怨、责骂的话,水分子结晶就变得十分丑陋和僵硬,它们甚至能感受到人们的意念,并根据意念的善恶发生变化。据说每一滴水都有此功能,包括人体内百分之七十的水也如此,倘若一个人总心存善念,水总是呈现出各种舒展美好和谐的模样,这个人的身体就会健康快乐,反之,人体就会生病难受。我想,姑且不论这个视频中科学依据的真伪,但至少也是“恶有恶报、善有善报”的另一种阐释吧。心存善念总是正确而值得推崇,“万物皆有情,百相由心生”,喜欢听赞美、感恩的话,连水尚且如此,何况人心呢?以后还是多“悦纳自己、感恩他人”,多积口德多积福吧!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双清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