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独行侠”记录历史文化遗产7年

来源: 作者: 编辑:赵绍君 2014-08-22 09:46:45
—分享—
发布时间:2014-08-05 08:23 作者: 马晶 刘飞 来源:邵阳新闻网

唐湘鹏在拍摄路上。

唐湘鹏在拍摄路上。

向村民了解相关情况。

唐湘鹏(左)正在向村民了解相关情况。

唐湘鹏正在抓紧整理资料。

抓紧整理资料。

唐湘鹏多年来整理的资料。

多年来整理的资料。

邵阳县塘田战时讲学院  唐湘鹏 摄

邵阳县塘田战时讲学院。    唐湘鹏 摄

邵阳县观音阁远望图  唐湘鹏 摄

邵阳县观音阁。    唐湘鹏 摄

邵阳新闻网讯(记者 马晶 通讯员 刘飞)在班车司机眼中,他是“瘟神”,见他招手不停车;在老婆眼中,他是个“败家子”,一年到头花钱到处跑;在同事眼中,他是个另类,是邵阳县文化挖掘第一人;在农户眼中,他是“小偷”、“叫花子”、“电费工”…..,实事上,他只是一位退休老干部。一句承诺,用十年去兑现,他就是邵阳县文化局的退休老干部唐湘鹏。

2005年,唐湘鹏看到邵阳县的名胜古迹保护不力,民俗文化和非物质遗产没人抢救,为了不使这些文物灭失消亡,便决心尽他所能用照片、影像去记录保存。“搞文化节发现很多资料找不到依据,我觉得很多文化遗产没有人发现,更没有人抢救,我把文化搞好,还有很多事情做,我想一个人把全县跑遍,把各地的风土人情,文化遗产记录下来。”

“我要用10年的时间,走遍邵阳县的山山水水”,一句承诺,他至今兑现了7年。7年的独行,也让亲朋好友难以理解。

在老婆眼中,他是败家子,别人都是攒钱顾家,而他一年四季都是往外跑,工资一分不给家里不说,家里的事情都交老婆承担。“85年建的房子,不说重修,顶楼都漏水了,墙壁多处破损了,他也不管,一下雨,家里淋湿,就我一个人在家操劳。”唐湘鹏老婆说道。

在村民眼中,他是小偷,叫花子,特务…..,因为独自一人在村落里晃悠,不时拿相机拍摄记录,在陌生的村庄,村民对陌生人的异举产生警觉性,以为他是小偷,提前来熟悉环境,准备行窃。有次,村里人叫来了村干部,把他送到了派出所,后经核实,才被“放”了出来;有时,碰到了蛮横不讲理的村民,不让他拍摄,一天的心情失落,但是想到挖掘这些文化遗产的惊喜,传承这些即将流失的文化遗产,他觉得,受气是对他的考验,给他四处奔跑增添一些调料。

在同事眼中,他是邵阳县文化的苦行僧,是他们学习的榜样。“他这7年拍摄的6万多图片,160万字的文字资料,对县域文化历史的整理收集,对沿江风光带的建设,文化产业园的建设等等,都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邵阳县文广新局陈鑫雄说,唐湘鹏的文化苦旅,对邵阳县文化传承和保护意义重大深远。

一根拐棍,一顶帽子,一条毛巾,几个红薯,唐湘明孤身一人,独行在邵阳县文化挖掘和记录的万里长征中。每天5点起床,晚上7点回家,怕忘事,回家吃饭了继续加班整理,唐湘明说,既然开始了,就要做好,不然对自己来说是终生遗憾,“我做事要么不做,要么善始善终,我最怕的就是身体坚持不下去,毕竟60多岁了,身体吃不消,我会终生遗憾,所以现在抓紧时间,每天早上5点就出去,拿出当年建大寨的精神,把时间往前赶。”

7年间,他跑遍了邵阳县25个乡镇场,666个行政村,5400个自燃院落,拍摄了历史,民俗,社建文物,以及古树珍木,古井码头,民间艺术,改革开放新面貌等照片6万多张,撰写游记340篇。如今,他已整理好304篇的游记,即将开始《邵阳县古民居》等19本书的整理。

唐湘明说,在他探寻记录过程中,一些文物文化就在消亡流失,一个人,实在力不从心,他希望自己汇编出来的资料,能让全社会关注邵阳县的文化,希望这些文化文物能流承,为子孙后代,提供借鉴参考的依据,“把历史记录住,让后代不要忘记我们的过去,即使在现实看不到了,在我书上能看到,对先辈来说交待,对后代是个安慰,对我自己来说,更是一种欣慰。”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双清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