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互生,邵东人。“五四发难之硬汉”,教育家。毛泽东说他是苦行僧,巴金把他当作照亮前进道路上的一盏灯。
在进入对匡互生的“记忆”前,有一个人不得不提。这人是贺金声。
贺金声是邵东一个乡试未中的秀才,为人豪侠仗义,又知书明理,很自然地成为了当地的民间领袖。湖南巡抚俞廉三怕贺金声“动摇人心”,欲“暂予羁縻,免生他故”,1900年8月委任贺为巡防营翼字右营管带。1901年,邵阳大旱,贺金声任赈济委员,除动员本地乡绅赈灾外,还请得省里拨谷10万石(一说2万石),几十万灾民赖以活命。10岁的小灾民匡互生把贺金声当作了自己的偶像。1902年9月21日,竖起“大汉灭洋佑民军”大旗的贺金声被俞廉三诱捕。9月28日,贺金声留下自挽联“视死早如归,说甚么力锯鼎烹,使人寒胆;一身安足惜,只天下颠连困苦,令我伤心”。两天后,被俞廉三下令杀害于双峰青树坪。这一年匡互生11岁。
匡互生从小身体不大好,有肺病,为让身体强壮起来,13岁时拜贺金声的部属宁新尚为师。一年后,病好了,武术底子也练下了。《湖南武术史》说他“膂力过人,用手能把弯的铁门扣捏直”。练武15年后,匡互生凭借其过人的膂力,为中国革命进程的推动,立下了大功。
一个好老师因匡互生惨遭杀害
匡互生的家在宝庆东乡长沙冲(即今邵东廉桥镇丰足村)。1910年,匡互生离开长沙冲,来到了省城长沙,考入邵阳驻省宝庆中学堂。这年匡互生19岁。
匡互生在宝庆中学堂遇到了第二位对他产生很大影响的人。这人是石基,毕业于蔡锷任教官的广西陆军学校,宝庆中学堂的体育老师兼监学。石基是个沉默寡言的人。但就是这个沉默寡言的人,当辛亥革命武昌首义后,石基给他的学生弄来了几杆枪,带领学生攻打巡抚衙门,巡抚逃跑后,又承担小西门防卫。1911年10月24日上午,匡互生在给父母的信中写道:“集兵营学界,占据抚署及藩臬以下各衙门,不发一炮而抚台先以逃去……唯杀巡防统领及劝业道、长沙县令数人……其余官吏或降或走,均已略定。”从信中的这些言语看来,匡互生对革命取得的胜利是非常兴奋的。
但这兴奋并没维持多久,匡互生惹祸了。
辛亥革命后,主政湖南的,是督军汤芗铭。汤是个相貌极文雅,但又极残忍的军阀,为了讨好袁世凯,汤在湖南大开杀戒,国民革命者死于他屠刀下的有数万之众,湘人恨其入骨,称其为“汤屠夫”。当时任宝庆中学堂校长的,是邵阳著名绅士刘武。
宝庆中学堂一度曾是焦达峰等人时常商议革命之地。汤芗铭决定从这里打破一个缺口,扑杀革命势力,以向袁世凯邀功。
这么看来,匡互生的祸惹得就一点也不偶然了。
一次课间作文,国文教习卢国松出了道《时事感言》的作文题。匡互生在《时事感言》中,用大量事实揭露汤芗铭的种种罪行。卢国松看后连声叫好,并批了四个字“除贼务尽”。另一位国文教习李洞天则将这篇作文评为佳作,在全校展览。汤芗铭闻知此事后,将校长刘武和李洞天叫去交待问题。李洞天为保护卢国松,将命题、批语的事情全揽在自己身上。李洞天不久即被汤芗铭杀害,校长刘武被判刑10年。匡互生在宝庆中学堂师生的帮助下,逃离长沙,回到邵东。
一个很好的老师因自己惹的祸而惨遭杀害,匡互生决定以后献身教育。
和同学一起火烧赵家楼
在邵东避了一年后,匡互生更名匡日休,再次来到长沙求学。第二年(1914年),匡互生结婚了,妻子叫唐镜缘。1915年,结婚一年的匡互生考入了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今北京师范大学的前身)数理部。
这个行李简单、来自邵东乡下的年轻人在皇城根甫一出现,就被人群“淹没”了。估计连他自己都没想到,有一天他会浮出人群。
匡互生到北京来是为了矢志教育的。他没多久就和同学刘薰宇等组织了少年中国会,试图通过教育工作培养青年,改革社会。后来随着各种辱国丧权的事件发生,他和众多大学生一样被推到了历史变革的最前面。
一切预谋都被无预谋的历史洪流推动着。1919年,5月4日,这个被后人作为节日纪念的日子,被历史推着来到了匡互生们的面前。后人认为这一天最具标志性的事件是火烧赵家楼。这一天,这一事件,来得太意外了,以至于很多人的记忆发生了偏差。
在当时北京高等师范国文科三年级学生周予同的记忆中,是匡互生第一个冲进并点燃外交部长曹汝霖的宅院赵家楼的,他在《火烧赵家楼》中这样写道:到了那里,曹家的朱红大门业已紧闭,门口有几个武装警察环守,阻拦我们打门。我们打算爬墙进去,碍于房子的围墙相当高,没有成功。在盛怒之下,许多同学将写有“卖国贼”字样的白旗,从隔墙纷纷抛进去。扰攘了许多时候,匡互生把曹宅大门右侧一个小窗的木门,一拳打开,很困难地、也极危险地爬进曹宅。接着又有四五个准备牺牲的同学爬进去。宅内几十个全身武装的警察,已被外面的呼声鼓掌声所震骇,看见匡互生跳进去,自动取下刺刀,退出装好的子弹,让继续跳进去的五同学把大门打开。群众蜂拥而入……我们找不到几个卖国贼,便要烧他们阴谋作恶的巢穴。于是匡互生便取出火柴,同我一起将卧室的帐子拉下一部分,加上纸头、信件,便放起火来了。这一举动,被担任游行大会主席的北大学生段锡明发觉,跑来阻止我们说:“我负不了责任!”匡互生毅然回答:“谁要你负责任!你也确实负不了责任。”
熊梦飞的《忆亡友匡互生》中基本认同周予同的说法,只不过在熊的记忆里,曹宅大门右侧的是铁网而不是木门,熊说匡互生“以拳碎其铁网而入”。但根据同为高师学生的陈荩民和北大学生许德珩的回忆,匡互生当时是让其他人踩着肩膀爬上墙头的那个。
不管偏差多大,这些回忆都确认五四运动“首功”都与匡互生有关。但匡互生自己的回忆里,他是没有“首功”的:当走到曹宅前面的时候,大多数学生都从墙外把所持的旗帜抛入墙内,正预备着散队回校时,而那些预备牺牲的几个热烈同学,却乘着大家狂呼着的时候,早已猛力跳上围墙上的窗洞,把铁窗冲毁,滚入曹汝霖的住宅里去……因为他们到处搜不出那确实被大家证明在内开会未曾逃出的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只得烧了他们借以从容商量作恶的巢穴,以泄一时的忿怒。(《五四运动纪实》匡互生)
尽管匡互生自己“回避”了,但别人的旁证确凿,五四运动的“首功”非匡互生莫属,对于匡互生的“回避”,其女儿匡达人和匡介人1983年4月在《“要老老实实做人”》一文中说:“我们看,他所以不谈,主要不是出于谦逊,而是出于他认为不过是他的本分,是对社会应尽的一份责任,所以不值得一提,也只有这样才心安。”
向赵恒锡借了五颗炸弹炸张敬尧
匡互生是个平和、亲切的人,巴金在《怀念匡互生先生》中记叙了两则匡互生和小偷的故事,其中之一是这样的——“又有一回学生宿舍捉住一个穿西装的贼,他让贼坐下来,同‘他’长谈,了解‘他’的生活情况,好好开导‘他’,后来还给‘他’介绍工作。他常说:‘不要紧,他们会好的。’”
就是这么个对贼都如此和善的人,却被时事逼得屡屡做出“冲动”的侠义之举。1919年夏,匡互生从北京高师毕业回到湖南。他受长沙楚怡小学校长陈润霖之聘,到楚怡小学任教兼编国语教科书。他是一心要扎在教育事业里的,但他任教的楚怡学校被张敬尧强迫解散了。忍无可忍的他从赵恒锡那里借来了五颗炸弹,他要炸死被北京政府任命为湖南督军的皖系军阀张敬尧。
张敬尧在湖南劣迹累累,1920年1月9日上海民国日报刊载了《湖南各界人士痛斥张敬尧祸湘罪行》一文,文中写道:“七年(1918年)五月之后,醴陵全城万家烧毁殆尽,延及四乡,经旬始熄;株洲一镇商户数千家,同遭浩劫;攸县黄土岭一段被奸而死者,至于女尸满山,杀人之多,动至数万……长沙一城,军署所驻,白昼抢劫,无日无之……”
1920年6月17日,匡互生给他父母的信中说到了他参与驱张的理由及过程:“……男因去年省城的学校被张敬尧解散,不能安身,就与同学熟人于今年阴历正月初旬到衡州,一面避祸,一面帮助学生代表向吴佩孚请愿,恳求吴师长替我们主持公道。二月初旬,男又由衡州走到永兴,向赵师长恒锡面叙张敬尧种种罪恶……”在这封信里,为怕父母担忧,他隐瞒了自己要炸张敬尧的谋划。
由于张敬尧不久后撤离湖南,炸张的计划没有完成,借来的五颗炸弹除一颗试炸掉了,其余的归还给了赵恒锡。
破格录用毛泽东为一师教员
张敬尧走后,匡互生被聘为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教务主任。由于兼任校长的易培基是湖南省公署秘书长,公务繁忙,实际上主持校务的是匡互生。
匡互生在驱张时认识了师范附小主事(教员)毛泽东,认为毛泽东是个人才,要将毛泽东提到师范任教。但当时师范规定所选聘的教师必须是大学毕业。毛泽东没读过大学,匡互生为破格录用毛泽东,特意新加了条规定:附属小学的主事可以到师范学校任课。毛泽东因此成为了第一师范当时唯一未读过大学的教员。
因赵恒锡对一师实行压制排挤,匡互生1921年10月离开一师后,有感于教育对社会影响甚微,便效法当时风行的新村运动,决定创办“生社”,推行工学生活社会化。他曾于杭州、宜兴创办农场小学,但因经费困难而终止。此后,匡互生先后任教于上海吴淞中国公学和浙江上虞的春晖中学。
“过去五六年中,我们散在各地参加许多学校经营,有时也将我们的信念去实验,但终于不能得到一片园地供我们自由耕耘……我们渐渐地觉到寻找自己的园地的必要了……我们坚信腐败的教育不能解决纠纷的政治,纠纷的政治不能改良腐败的教育……所以我们决计脱离圈套,另辟新境,自由自在地去实现教育理想。”(《匡互生与立达学园》,北京师大出版社,1985年)1925年3月,匡互生与朱光潜、丰子恺、刘薰宇等人经过不懈努力,终于在上海创办了立达学园,作为其教改的自由园地。(“立达”源于《论语》:“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立达学园汇聚了当时的一批大师名流,除创办人外,叶圣陶、夏衍、陈望道、茅盾、郑振铎等人在立达任文史老师,胡愈之教世界语,楚图南教经济学。当年有“南有立达,北有清华”之美称。(见《世纪》2001年第五期毕克鲁文)
但频发的国难让矢志献身教育的匡互生疲于奔命。1932年“一·二八”事变,日军炮火将立达校舍毁损殆尽。1933年4月,好不容易筹来款子重建了立达,匡互生却积劳成疾,去世时年仅4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