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科学合理构建城区农贸市场网络

来源: 作者: 编辑:赵绍君 2012-08-22 10:10:59
—分享—

  周 纲

  近年来,随着我区城区规模不断扩大、人口迅速增加和城市发展速度大大加快,如何建设一个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管理科学、文明度高的城区农贸市场网络已成为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认真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对此,我们于近期进行了详细调查研究,现报告如下:

  一、城区农贸市场基本情况

  目前,我区共有农贸市场14家,总面积12100平方米,市场内共有门面110个、摊位1530个,2010年交易量达420万吨,交易额3.1亿元,缴纳税费1000万元,解决就业人数3500人。

  1、投资主体多元化。近几年通过政府的引导和激励,城区农贸市场的投资建设已打破了过去政府和部门独家建设的局面,形成了国家、集体、民营共同投资的格局,特别是社区投资已越来越成为农贸市场建设的主体。14个市场中,除市场服务中心从区工商局分离出来的三眼井、汽制、红旗3个市场,其余的农贸市场基本上是社区投资的,特别是由江湖农贸市场投资规模较大,建设档次较高,已成为了新建市场的主力军。

  2、规模档次层级化。城区农贸市场在其发展过程中,依据其城区人口分布、居民消费习惯、地理位置条件、经营者的经营方式以及市场功能划分已逐步形成了两个级次的市场体系。一是形成了三眼井农贸市场为中心的市场。由于起步较早,加之处在城区繁华的地带,服务半径大、人口多,三眼井农贸市场成了居民采购农产品的集中地。目前该市场拥有摊位300个,门面105个,日交易额达27.9万元,占据城区农贸市场交易额70%的份额。二是形成了社区农贸市场为基础的社区市场。这些市场一般规模较小,辐射范围较窄,市场有固定摊位,但更多的是零担,经销的商品主要是农民自产自销的农副产品。

  3、经营效益差别化。目前,全区大部分农贸市场经营效益较低、盈利不多,个别市场经营亏损比较严重。如原双坡岭农贸市场由于亏损严重已被拆除,人民巷农贸市场由于摊位使用率不高已基本停止营业,经过标准化建设的食品城农贸市场目前也处于人气不高、亏损经营的状况,仅有长岭农贸市场、汽制农贸市场和正在提质改造的红旗农贸市场经营状况较为乐观,摊位使用率为80%。

  二、存在问题

  1、规划不合理,不能适应城区发展。具体表现为:一是新增城区快速发展,农贸市场没有很好实现对接。近几年来,随着众多住宅小区的兴建,居住人口迅速增长,一些必要的生活设施如农贸市场却没有及时配套,没有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小区居民和工厂食堂采购农产品很不方便。二是老城区的市场建设或改造升级严重滞后,远远跟不上城市发展的步伐,无法适应和满足市民对购物环境的要求。如三眼井、人民巷、邵水桥等农贸市场位于老城区范围,服务人口众多,但容量明显偏小,老百姓买菜非常拥挤。三是一些市场由于没有改造升级或布局不合理,导致经营状况不好,空摊率上升,有的甚至成了空壳市场。同时,由于部分农民以街为市的传统农产品交易方式还没有改变,摊担不愿进市场,如三眼井食品城农贸市场经过标准化建设后部分菜农仍不愿进入市场经营,造成市场内摊位利用率低,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2、体制不顺畅,存在潜在发展障碍。一是市场服务中心的体制问题。市场服务中心前身是工商局市场管理所,后来移交给市政府,成立市场服务中心,并移交给市商务局作为二级机构,为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机构。由于近几年来,市场服务中心仅管辖三个农贸市场,每年靠收取的摊位租金维持运转,并因为历史债务和近两年的提质改造工程背上了沉重的债务负担,给中心的正常运转造成了严重的困扰。逐步造成了市场服务中心“人手少、无力管”,而社区“有心管、无权管”的被动局面。二是部分农贸市场的产权问题。目前相当部分农贸市场均为社区在为方便市民买菜的同时又解决城市管理难题而对原有马路市场进行封闭、改造的农贸市场,一无产权、二无手续,对农贸市场今后的发展带来了障碍。三是城区马路市场的整治问题。因部分菜农传统习惯等原因,马路市场已成为城市里一个难治的“顽疾”,其中颇具影响的有三眼井、工业街和火车北站等附近的马路市场。由于马路市场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固定农贸市场的正常经营,市场内经营者反映激烈,并多次提出要到政府上访,并严重影响了市容市貌,造成交通堵塞,居民行路难,造成有市不入、有市空置的现象,许多农贸市场都被马路市场包围,随时有倒闭的危险。

  3、机制不健全,市场建设无法保障。目前,城区农贸市场有效的、长远的投入机制还没有建立。一方面,经营管理者没有后续投入的资金来源。除了农贸市场的开发商靠出售门面和摊位有利可图之外,市场的具体经营管理者收益,主要靠收取少数没有出售门面摊位的租金,以及少量的卫生费、管理费,用以发放人员工资、水电费用和小型的维护及垃圾的转运,人员包袱沉重,维持运转都有困难,更没有资金投入维修改造。另一方面,财政的公益性投入相对不足。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对农贸市场的定位存在一定的偏差,财政对农贸市场特别是社会投资市场,公益性投入相对比较少,农贸市场带有的公益性质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而且财政为数不多的资金只被用来保持市场的基本运转。同时,由于农贸市场建设的投入大、回报慢、效益低,不能吸引到社会投资,社会资金对农贸市场投入也不足。财政资金投入也是“僧多粥少”,覆盖面不宽。以我区为例,已经连续三年没有争取到任何市场建设资金。三是市场管理不够到位。有些私营市场没有管理部门,只有工商、税务等部门进场收取相关费用,市场脏乱差问题突出。同时由于各个市场一直延续着传统的市场管理模式,经营理念不够明确,管理方法简单,没有超前意识,因此没有形成市场特色和品牌,市场管理不够到位,目前居民对市场反应最强烈的是假冒伪劣商品和食品安全及购物环境问题,给人民的身心健康带来危害。

  三、对策建议

  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并结合我区目前实际,城区农贸市场的建设与管理应按照“立足实际、方便群众、便于管理、提升品位”的总体设想,通过改造一批固定市场,建设一批规模市场和便民市场,取缔马路市场,在城区初步建立起与经济发展和消费水平相适应、布局合理、结构协调、功能齐全、竞争有序的农贸市场体系。

  1、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建立健全功能齐全的市场体系。今后城区农贸市场建设应以现有市场为基础,分两个等次调整布局;中心农贸市场的布局要充分考虑人口密度、服务对象和范围,既要考虑它对社区市场的带动作用,又要考虑直接服务的人口;而社区农贸市场的布局要把节约用地和便民快捷有机结合起来,通过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把市场建设与社区、小区建设有机结合起来。要把农贸市场建设义务作为大型房地产项目报建的前置许可条件,市场建成后移交社区管理。新建小区如专项规划有农贸市场布点要求的,必须纳入小区配套公建项目,与小区同步建设、同步验收。

  2、抓紧改造,加快建设,尽快启动标准化农贸市场改造。对农贸市场进行标准化改造,是我区城区农贸市场实际情况的需要。一是要搞好市场改造分类。要对城区农贸市场基础设施、经营状况进行一次全面调查,在调查基础上进行分类,分出轻重缓急。二是要出台激励政策。要学习长沙、株洲的经验,由市级财政每年安排一定资金,对在改造期限内率先按标准搞好改造的市场进行奖励和补助,改造期限内政府要帮助市场经营者寻找临时经营点,以保证经营户不因此遭受过大损失,市场改造报建所需的有关费用能减的减,能免的免。三是要突出重点扶持,如社区农贸市场一直都是全区农贸市场的主力军,为方便人民群众生活,促进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遭受08年冰灾损毁,社区农贸市场仅靠收取市场租金来维持运转,基本很少有资金对市场进行维修改造,更没有资金来对所属市场进行全面的标准化改造。因此,建议把扶持农贸市场标准化改造的重点放在社区农贸市场,使之成为样板,以带动全区农贸市场的标准化建设。

  3、各司其职,长效监管,构建有序安全的市场经营环境。首先,要积极发挥职能部门作用。如政府要加大对农副产品经营的政策宣传,引导经营者尤其是自产销者转变观念意识,促使他们服从管理;商务、工商、农业等部门要各司其职,积极构建安全有序的经营环境。其次,要坚决取缔城区马路市场。针对目前马路市场盛行的问题,要组织商务、工商、城管、卫生、质监等部门组成综合执法队,分成若干执法小组,划定责任区域,采取经常性巡查与突击检查相结合,思想工作与强制措施相结合的办法进行整治。第三,要强化市场自我管理意识。在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监督管理作用的同时,出台相关的责任追究办法,建议制订《农贸市场管理暂行办法》,使农贸市场经营户承担起场内秩序共同管理的责任,自觉维护市场内良好的经营环境和经营秩序。从而促进农贸市场的有序经营。

  (作者单位:区商务局)

  [编辑:赵绍君]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双清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