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蔡 锷

来源: 作者: 编辑:赵绍君 2012-04-17 08:55:25
—分享—

  蔡锷,原名艮寅,字松坡,清光绪八年十一月初九日(1882年12月18日)生于邵阳县亲睦乡(今邵阳市郊区蒋河桥乡蔡锷村)的一个贫寒农家。

  蔡锷5岁时,父亲为着生计,举家迁往武冈州的山门大坝上(今洞口县水东乡),不久又迁山门洪庙(今洞口县山门镇)。6岁进私塾,10岁时读完“四书”、“五经”,能写出比较流畅的文章,享有“神童”之誉。12岁就读于樊锥门下。光绪二十一年四月,湖南学政江标到邵阳举行院试,未满14岁的蔡锷受试史学、词章,以优异成绩入学为秀才。光绪二十三年(1897),蔡锷为督学徐仁铸所荐,考入湖南时务学堂,在同班40名学生中,年龄最小,每月月考,成绩皆优。所作课卷,曾在《湘报》发表,为教席梁启超、唐才常等所器重。积极参加谭嗣同、唐才常在长沙组织的以“讲爱国之理,求救亡之法”为宗旨的南学会活动。明年七月,被录取为留日学生,未成行。八月,戊戌政变发生,康、梁等逃亡日本,时务学堂停办。光绪二十五年,蔡锷转到上海,考入南洋公学,旋应梁启超之召,东渡日本,入东京大同高等学校学习日语,研究政治、哲学。

  稍后,蔡锷考入横滨华商之东亚商业学校,受西方民主学说影响,思想日趋激进。光绪二十六年秋回国,参加唐才常等组织的“自立军”,准备在武汉策动反清武装起义。后事泄失败。蔡锷重返日本横滨,决心投笔从戎。改名锷,寓有砥励锋锷之意。同年转入陆军成城学校。光绪二十八年,蔡锷毕业于成城学校,与黄兴结交,参与《游学译编》撰编活动。八月投日本仙台骑兵第二联队实习,光绪二十九年自费考入东京陆军士官学校(第三期),旋补为官费生。其时他与蒋百里、张孝准三人,有“中国士官三杰”之称。

  光绪三十年(1904),蔡锷上五万言书,请湖南巡抚行新政。回国后在上海应章士钊的邀请,参加华兴会的外围组织—爱国协会。八月江西巡抚夏时首先聘请他担任江西续备左军随营学堂监督,后改任材官学堂总教习及监督。次年正月返湘,应巡抚端方之聘,任新军教练处帮办,兼武备、兵目两学堂教官。

  六月,蔡锷应广西巡抚李经羲之聘,任广西新军总参谋官兼总教练官,并兼任随营学堂总理官,带领雷飘、岳森等一同赴桂林就任。同盟会在东京成立后,黄兴、谭人凤、邹永成等往来湘、桂之间,他多方加以掩护,并在黄兴主持下,与林虎、雷飙等在广西加入同盟会。三十二年(1906)秋,偕同雷飙至河南彰德观操,任中央评判官。次年,广西陆军小学堂创立,兼总办,又兼兵备处会办,后改任参议官。宣统元年(1909)奉命赴龙州接办讲武堂,任监督。在职时,创立武德会,秘密组织建国团。他在桂训练新式军队,培养了大批军事骨干,勘测了中越边境要塞。时蔡锷在广西,极负时誉,又握兵权,遂为咨议局所忌而离桂。

  宣统三年(1911),应云贵总督李经羲之邀,蔡锷入滇供职。七月,李经羲奏请朝廷,任命蔡锷为新军第十九镇三十七协协统。同年八月十九日(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蔡锷多次召集中下级军官密议,九月初九(10月30日)夜发动起义,并任云南新军起义军临时总指挥。次日中午,云南省城光复,各地传檄而定,遂于九月十一日(11月1日),成立云南军政府,蔡锷被举为都督。

  他重申同盟会“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纲领。实行改革,整理财务,两次带头减薪,使“廉洁成为一时风尚”。与此同时,都督府先后派兵援蜀、援黔和援藏,稳定西南局势。

  民国2年(1913),袁世凯当政以后,蔡仍坚持主张民主共和,致力南北统一,后遭到袁世凯猜忌,为削去其兵权,将他调离云南。10月,蔡锷到了北京,则縻以虚职任为陆军部编译处副总裁、全国经界局督办等,常被监视,情同软禁。此时蔡锷明知于国家无益,仍勉力为之,修订了早年在广西起草的《军事计划》,整理编译中外经界图籍,写成《经界法规草案》,还派人于短期内完成《中国历代经界纪要》和《各国经界纪要》等书,并自撰序言。民国4年5月,袁世凯接受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蔡锷义愤填膺。8月,筹安会成立,袁氏复辟帝制阴谋彻底暴露,他认为“袁氏叛逆,以致强邻生心,内乱潜滋”,8月,袁世凯指使筹安会,鼓吹“君主较民主为优”,准备当皇帝。蔡锷与云南都督唐继尧信使往返,密电联络,准备反袁。后蔡锷托病请假,到天津与梁启超密商,并约定:“失败就战死,绝对不亡命。成功就下野,绝对不争地盘。”随即,在孙中山、黄兴等革命党人的帮助下,东渡日本,然后经上海赴香港,经越南,而辗转入滇,途中多次摆脱袁世凯派出的刺客的捕杀和阻击。12月12日,袁世凯称帝,改用“洪宪”年号,举国反袁浪潮更加高涨。蔡锷于12月19日抵达昆明,时李烈钧、程潜等先行抵滇,共同策划反袁。12月21日、22日,他与唐继尧主持会议,决定立即发动反袁护国战争,12月25日,蔡锷、唐继尧、戴敲等宣布云南独立,武装讨袁,蔡锷为护国军第一军总司令。民国5年1月中旬,从昆明出发,举兵入川,分左、右两纵队向川南的纳溪、沪州挺进。大军压境,川黔动摇。1月27日,贵州宣布独立,2月2日,川军二师师长刘存厚在纳溪响应护国起义。时蔡锷主力3000人加上刘部4000人,与沪州前线北军四个师的兵力相比,力量悬殊。护国军在蔡锷指挥下,艰苦奋战,从2月上旬至3月中旬的40多天中,沪州以南几乎全部化为战场,纳溪三易其主,蔡锷身先士卒,指挥若定,3月17日至22日,给袁军以重创。袁世凯于3月22日宣布取消帝制,6月,忧郁而死。以黎元洪为总统的北京政府,任命蔡锷为四川都督兼署民政长。7月29日蔡锷到成都视事,全城挂国旗,各界人士列队欢迎。他着手整编川军,统一财政,终因积劳成疾,由于喉结核日益恶化,无法坚持工作,电告北京,请求辞职。8月7日获准,旋即离川,28日到达上海。9月9日东渡日本,住福冈大学医院治疗。

  民国5年(1916) 11月8日,蔡锷因病与世长辞。时年34岁。原有《蔡松坡先生遗集》,今有《蔡锷集》行世。

  蔡锷逝世后,举国悲痛,12月21日国会议决追认蔡锷为上将军,并于民国6年4月12日,在湖南长沙举行隆重的国葬典礼,安葬于岳麓山。孙中山亲书挽联。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双清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