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清区融媒体中心10月28日讯(通讯员 王银峰)在高崇山镇短陂桥村,冬日暖阳轻柔地洒落在每一寸土地上,村口理发店传来的剪刀声,与傅家窗棂透出的温暖灯光交织在一起,绘就了一幅质朴而温馨的乡村生活画卷。这些看似平凡的场景背后,正是高崇山镇以党建为引领,深入推进家风建设,以家庭文明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双璧闪耀:平凡家庭中的家风典范
剪刀下的“勤韧孝亲”之歌
短陂桥村44岁的谢赛莲,手持一把理发剪刀,在命运的重重考验中,为家庭撑起了一片天。五年前,她的双胞胎儿子分别被确诊为尿毒症和肾炎,丈夫打零工的微薄收入难以负担巨额的医疗费用,生活的重担如巨石般压在她柔弱的肩上。但谢赛莲没有丝毫抱怨和退缩,她毅然在自家堂屋支起镜子、摆上理发工具,开起了一家平价理发店。
“靠手艺吃饭,不丢人!”这是谢赛莲常挂在嘴边的话语,更是她坚守的人生信念。她的理发价格始终维持在六元,这一坚持就是多年。对于六十岁以上的老人,她更是免费服务。为行动不便的韩奶奶剪发时,她会细心地将后颈的头发修得更薄,方便老人打理;遇到耳背的李大爷,她总是凑近老人耳边,耐心地确认发型需求。这些细微之处的关怀,让 “尊老爱幼”不再是空洞的标语,而是实实在在的温暖。
灯火下的“忠义担当”之光
走进傅如斌的家,堂屋墙上相框中的党徽格外引人注目。这位曾经带领村民修水渠、建机耕道的老党员,因一场意外导致瘫痪失语,生活不能自理。儿子傅卓航放弃了在外地打拼多年的事业,回到家乡精心照料父亲,无微不至。喂流食时,他严格控制每一勺的速度,防止父亲呛咳;按摩时,他牢记每个穴位的反应,精准调整力度;每两小时为父亲翻身一次,避免生褥疮。在他看来,这不仅是作为子女的孝道,更是一堂生动的“家风课”。
傅卓航将对父亲的孝心,延伸到了整个村子。疫情期间,得知村民买菜、买肉困难,他悄悄捐出五万元,联系供应商为全村配送新鲜肉品;重阳节时,他自掏腰包为村里八十岁以上的老人发放慰问金,面对大家的感谢,他总是说:“这是我爸的心意,他一辈子都惦记着乡亲们。”近些年他还拿出三万多元,奖励村里考上大学的学生,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党员家庭的责任与担当。
党建铸魂:构建家风建设“三维赋能”体系
谢赛莲和傅卓航家庭的故事,只是高崇山镇“党建+家风”建设的一个缩影。该镇党委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 “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的重要指示精神,将家风建设作为基层党建的重要内容,构建了“组织引领、三级联动、红色传承”的三维赋能体系,推动家风建设从“点上出彩”向“面上开花”拓展。
组织引领:头雁领航树家风标杆
镇领导班子以身作则,签订《家风建设承诺书》,承诺坚守廉洁底线,培育优良家风,带头管好家人和身边人。在领导班子的示范带动下,各村党支部组织党员开展“家风践诺大家谈”活动,主题党日活动中让党员们分享自家的家风故事,交流家风建设的心得。
“作为党员,不仅要自己家风正,还要带动邻里家风好。”这已成为高崇山镇党员干部的共识。全镇形成了 “一级带一级、家家传清廉” 的良好风气。
三级联动:精准滴灌育家风土壤
为了让家风建设能够精准覆盖到每一户家庭,镇党委构建了“镇党校—村支部—党员骨干”三级教育模式。在镇级层面,镇党校开设“家风党课”,邀请专家学者解读传统家风文化,同时邀请谢赛莲、傅卓航等模范家庭代表分享他们的故事,让抽象的“家风”变得具体可感、可学可做;在村级层面,各村(社区)党支部建立“家风驿站”,组建由老党员、老干部组成的“家风宣讲团”,用方言讲述身边的故事,用家常话传递好家风;在个人层面,党员骨干与村小组长、网格长、长“三长”协同配合,在村民庭院里开设“板凳课堂”,将家风教育送到群众家门口。
红色传承:榜样力量扬家风正气
各党支部将红色家风学习纳入主题党日的必修内容,组织党员重温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革命先辈的治家故事,观看红色家风纪录片,从革命先辈的家风中汲取精神力量。
“最好的家风,体现在党员一辈子的坚守中,体现在普通人日复一日的坚持中。”老党员黄清云的这句话,深刻道出了红色家风传承的真谛。该镇还通过打造“家风文化墙”、宣讲“好家风家庭”活动,让好家风看得见、摸得着、学得到,在全镇营造了“人人讲家风、户户传美德” 的浓厚氛围。
沃野新貌:家风涵养乡村振兴“三大变革”
高崇山镇以党建领航的家风建设,如春风化雨般,为乡村振兴带来了深刻的变化,为产业发展、乡风文明、基层治理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在乡风文明方面,村民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过去“各扫门前雪”的现象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邻里互助情”。驻村干部和村民们围坐在一起,畅谈家风美德,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阐释“大文明”。如今,村里互帮互助的氛围日益浓厚“勤韧孝义”成为了高崇山镇乡村文明的鲜明底色。
在产业发展方面,这些家庭的优良作风赢得了良好的口碑,成为了高崇山镇营商环境的 “软实力”,为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不仅打通了连接城区农副产品的庭院经济销售渠道,还激发了村民发展庭院经济的热情,形成了产业发展良好闭环。
在基层治理方面,“党员带头,家风联户”成为了高崇山镇基层治理的新常态。党员干部在走访群众时,不仅宣传政策、了解需求,还分享家风故事,用家风的力量化解矛盾、凝聚人心。“通过讲述好家风故事,村党支部激发了村民的集体荣誉感,让大家主动参与到村庄规划、环境整治等工作中,形成了“人人参与治理、共建美好家园”的良好局面。
党建的引领和家风的传承已经成为了高崇山镇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个“小家”的优良家风,正汇聚成乡村振兴的“大文明”,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孕育着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