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双清站7月10日讯(通讯员 肖荣 岳征涛) 6月下旬,我市持续普降大暴雨,河水暴涨,造成道路道路冲毁,房屋倒塌,农田被毁。在这次特大洪涝灾害中,面对严峻的水情、雨情、灾情,滨江街道办事处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的先进模范人物。在连续5天的救灾及灾后重建工作中,他们不惧危险,始终冲锋在一线,果断坚决、身先士卒,不分昼夜抗击洪魔。在灾难面前毫不退缩,用实际行动托起了党和人民交付的重任,用责任和汗水为群众筑牢一座坚实的避风港。
快速反应,勇于担当
“乡亲们,快速转移,洪水马上就要来了!” 7月1日晚上6时,雨还在不断下,湿滑的路面让人难以行走,一不小心就会滑倒,可滨江街道及社区的干部们仍在沿河线群众家中来回奔走呼喊着。接到上级指令预报:今天洪峰会过境,最高水位将达到218.49米,预计河道水位还要上涨3至4米。这样一来沿河两线及地势低洼处的居民都会有被水淹没的危险。可一些乡亲置若罔闻,看着一点一点上涨的洪水,仍事不关己地看着热闹,根本不相信洪水会有那么夸张。面对这一情况,洋溪桥社区支部书记何正凯果断召集居支两委成员,就地进行部署:“何正凯、覃艳娥负责龙家沟,何明伟、何勇负责洲上,石桂顺、何明超负责上里铺,按照防汛预案,大家分头行动。地势低洼处群众不配合的,大家就算是拽也要把他们一个个拽出来。出来问题我来承担,大家必须保障群众人生财产安全。”由于该社区党支部反应果决,执行坚决,在洪水来临之前,大部分群众都被转移到地势较高的区域。事后,看着汹涌的洪水一寸一寸漫过自家的房屋,大家知道水真的很大。
舍小家,顾大家
金台社区是滨江街道受灾面积最广的社区,洪水来临时,滨江街道党员干部唐上游始终不忘自身是一名党员,眼看洪水没过自家一楼,仍不管不顾,依然坚守本质工作岗位。在防汛抗洪的48小时里,在家门前经过无数次,硬是没回一趟家,他来回劝诫周边的邻居,转运着邻居家的无数物资。当洪水如瀑布般越过金台坝上,他还在隔壁家帮别人抬着冰箱。隔壁邻居说:“上游,你快回家吧!你家也没搬呢!”他笑笑说道:“算了,现在去也晚了。”最后群众的贵重财产都转移了,可他家的电器一样都没救上来。
情系群众,转移灾民保民安
“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在这关键的时刻是高于一切的。我们哪还有时间停下来,水会等我们睡足了再来吗?”滨江街道办事处主任米海总是会在大伙最累的时候用这句话激励大家。自接到上级防洪紧急预案开始,滨江街道始终认真落实防汛值班制度。滨江街道党委书记和他亲自带队,轮班倒全天24小时工作在防汛抢险的一线。
6月27日,连续几天大雨,他得知百合村弃土场有一户居民家山背后发生滑坡,可群众又不愿转移。他连续两天守在居民家中做工作,直到该户居民答应撤离。
7月2日上午10点,河里的水位仍在上涨。时近中午,大家都又累又饿。“生活物资来了吗?后勤组,快去联系一下。这都快中午了,受灾群众的早、午饭都肯定还没解决。”他问着村里的干部。其实从水位上涨开始,他已经连续21小时没吃过什么东西、没眯过一下眼了,始终巡查在第一线。
12时,生活物资终于来。他又立即披上救生衣和民兵救援队推着冲锋舟给被困群众送生活必需品去了。
不惧危险冲锋陷阵战洪魔
当洪水已经淹没了金台社区、洋溪桥社区大部分地方以后,许多地方都变成了一座孤岛,人走不进去,为了安全又进行了断水断电,在前期不愿意转移的群众出不来,家里没水没电,又没有储备食物和饮用水,群众们都是又怕又饿又累,尤其在被困的群众中还有老人和孩子,情况十分严峻。滨江的干部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通过多方努力,方便面和矿泉水运送到了社区安置地的新207国道上,但是进入安置地的路面上都涨起了两三米深的水,水依然在涨,怎么办?“群众生命大于天”。这时社区主任何明伟急中生智,想到了社区居民何校齐家中一只小船可以运送救灾物资,救人如救火,何明伟、何勇两人迅速借来小船,带着物资在湍急的洪水中挨家挨户的去送救灾物资,有时小船都到不了的地方,他俩跳下水游泳过去把方便面和饮用水送到灾民手中。根据上级指示必须在洪峰来临之前,把老幼病残的灾民接出来送到安全区域。支部书记何正凯接到指示后,一看手表,还有1个小时,水已淹过了小腿,可是还有许多年老体弱的群众还未转移。在紧急关头,支部书记何正凯大臂一挥,大喊一声:“党员、干部们跟着我上”,冲进了社区的洲上,来来回回十来趟,总算把年老体弱的群众转移到了安全地方,回到社区的时候,何正凯同志的腿已经颤抖起来,可是,他却没有休息一会,又投入紧张的防汛抗洪工作中。
洪水无情袭家园,众志成城筑新家
大水过后,滨江街道的干部们又开始新一轮的灾后重建工作。
7月4日,滨江街道城管办、安监站及滨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在洋溪桥社区中星颜料厂,进行灾后的清理及消毒工作。经过大家4个小时的不懈努力,该厂焕然一新。堆积淤泥已用自来水冲洗干净;散落的产品已一件件堆放整齐;厂门口被大水推来的垃圾正在装车运走;厂里的需要进行专业处理的废弃材料也在安监站的监督下装入特定的转运车辆中。
7月5日,建在河边的百合村益民蔬菜基地,土地在这两日太阳的烘烤下变得不那么泥泞。该办的干部们立即组织对农村进行重建。这也是大水退后的第5日,不少干部在这次的防汛及灾后重建工作中只休息了几小时、十几小时。
[编辑:赵绍君]